《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八编 第24册 天理与人欲之争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探微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庆彰主编;张晓芬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862542088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

上册 1

第壹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10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17

第四节 研究步骤(论文章节要义) 28

第贰章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缘起与形成 33

第一节 清儒扬州学派的缘起 33

一、外缘环境影响——学术环境的发展 36

二、内缘因素牵系——宗亲学友的传承与互动 39

三、「通儒」意识的学术群体之展现 48

第二节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形成 65

一、儒家「情理论」的界定与转变 66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思潮 72

三、「情理论」阐扬与衍续 81

第参章 横向剖析——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内在理路建构 95

第一节 人性论述——性理探讨 95

一、性——血气心知 99

二、好恶为性,能知故善 103

三、以礼代理 107

四、情欲不爽失谓之理 112

第二节 经验界落实——情欲探讨 115

一、情——实也 115

二、以情旁通,推己及人 118

三、欲发乎情,缘於性,乃制礼之源 120

四、以礼养情节欲 125

第三节 实践工夫——化情为理的实证工夫 127

一、重学习,多读书 128

二、习礼为行仁之方 132

三、絜矩力行,圣贤之道 137

四、修身在改过,改过以变通,变通以时行 139

第肆章 纵向论述——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发展(一) 145

第一节 「天理」向「情理」的过渡者 145

一、朱泽沄情理论探索 145

(一)学者传略 145

(二)朱泽澐情理论 146

二、王懋竑情理论探索 149

(一)学者传略 149

(二)王懋竑情理论 150

三、刘台拱情理论探索 153

(一)学者传略 153

(二)刘台拱情理论 154

四、小结 156

第二节 「汉学为尊」的情理论者 157

一、段玉裁情理论探索 157

(一)学者传略 157

(二)段玉裁情理论 158

二、王念孙情理论探索 160

(一)学者传略 160

(二)王念孙情理论 161

三、江藩情理论探索 166

(一)学者传略 166

(二)江藩情理论 167

四、黄承吉情理论探索 176

(一)学者传略 176

(二)黄承吉情理论 177

五、小结 186

第三节 现实关怀的情理经世者 187

一、汪中情理论探索 187

(一)学者传略 187

(二)汪中情理论 188

二、汪喜孙情理论探索 194

(一)学者传略 194

(二)汪喜孙情理论 195

三、小结 207

下册 209

第伍章 纵向论述——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发展(二) 209

第一节 光大「戴震」情理思想者 209

一、淩廷堪情理论探索 209

(一)学者传略 209

(二)淩廷堪情理论 211

二、焦循情理论探索 221

(一)学者传略 221

(二)焦循情理论 223

三、阮元情理论探索 249

(一)学者传略 249

(二)阮元情理论 252

四、刘宝楠情理论探索 272

(一)学者传略 272

(二)刘宝楠情理论 273

五、刘师培情理论探索 280

(一)学者传略 280

(二)刘师培情理论 281

六、小结 284

第二节 春秋学情理论者 286

一、凌曙情理论探索 286

(一)学者传略 286

(二)凌曙情理论 288

二、刘文淇情理论探索 290

(一)学者传略 290

(二)刘文淇情理论 291

三、刘毓崧情理论探索 298

(一)学者传略 298

(二)刘毓崧情理论 300

四、刘寿曾情理论探索 304

(一)学者传略 304

(二)刘寿曾情理论 305

五、小结 310

第陆章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影响 311

第一节 「相人偶」之「仁学」传播 312

第二节 古文经学家传衍与今古文之争学术流变 317

一、古文经学家传衍 318

二、今古文之争学术流变 329

第三节 礼教重整,妇女解放之声浪高涨 338

一、妇女礼教禁锢之反省 338

二、批判礼教的小说,大受欢迎 350

第四节 书院风尚改革,江浙岭南汉学大盛 362

一、江浙学风丕变,人才辈出 362

二、学海堂建立,开启清末岭南文化新风 364

第柒章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评析 371

第一节 价值特色 371

一、传统解放,义理转型 374

二、社群人我间之观照与强调 380

三、「公与私」意义之转变 384

四、促使人文精神昂扬与人权主义觉醒 394

第二节 评论优缺点 400

一、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优点 400

(一)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00

(二)见解创新变通,思治流派之偏 406

(三)重视实际,经世致用 414

二、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的缺点 420

(一)缺乏「人实践主体性」论述 420

(二)强调「礼教」反形成「以礼杀人」 425

(三)缺乏清晰的「道德概念」无法将「道德义理」充分表达 430

第捌章 结论 435

参考书目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