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总论 1
脉症总论 1
六经主症 5
阴阳 10
附录:楼氏节候用药 12
附录:李氏大法 14
表里 15
表症 15
里症 17
半表半里症 18
表里俱见症 19
无表里症 20
传变 20
愈解 25
卷一 太阳经症 31
太阳经脉 31
附:东垣辨脉 38
风伤卫 寒伤营 39
附录:胃风论 41
发热 41
卷二 46
恶热 46
恶寒 46
恶风 48
振战慄 49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50
热多寒少 51
下之热不退 52
头痛项强 52
头眩郁冒 54
摇头直视 56
附录:伤寒看目法 56
目中不了了 57
卷三 58
身摇 58
身痒 58
身疼 58
百节疼痛 61
筋惕肉瞤 62
附录:筋骨四肢辨 63
胁痛 63
结胸 64
脏结 65
痞 66
胸胁腹胀满痛 68
腹中雷鸣 70
动气 70
卷四 73
少腹硬满 73
奔豚 74
烦躁 74
咳嗽 77
喘 79
呕吐 81
可吐 83
不可吐 83
渴 84
惊 86
悸 86
卷五 88
痉 88
瘛疭 90
不仁 91
发黄 91
如疟 93
鼻衄 94
鼻鼾 鼻鸣 96
吐血 96
蓄血 97
下血 便脓血 98
卷六 100
嗜卧 不卧 100
无汗 101
自汗 102
盗汗 104
附录:李氏汗后不解治法 104
可汗 105
不可汗 106
自利 109
协热利 112
小便自利小便数 112
小便不利小便难 113
遗溺 115
卷七 116
过经不解 116
合病 117
并病 118
附录:今时皆合病并病论 119
两感伤寒 120
伤寒坏病 122
温病 123
温毒 127
风温 127
温疟 127
温疫 128
附录:寒疫时疫论 128
暑暍 129
湿痹 131
风湿 132
头中寒湿 133
湿热 133
湿温 133
风寒湿杂合病 133
附录:雾露论 134
卷八 阳明经症 135
阳明经脉 135
潮热谵狂 140
潮热 141
热入血室 142
谵语 郑声 143
头痛 头眩 148
郁冒 149
卷九 150
直视 150
呕 150
吐 151
哕 152
干呕 153
欲吐 154
咳逆 154
喘 155
渴 156
漱水不欲咽 158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159
舌苔 160
附录:相舌秘法 161
心下逆满硬痛(附心痛) 162
懊忱 163
烦躁(附怫郁) 164
虚烦 165
短气 166
不得卧 167
身痒 167
身重 168
卷十 170
循衣摸床 170
自汗 171
盗汗 173
头汗 173
额汗 175
手足汗 175
蓄血 175
发狂 177
发黄 180
便脓血 181
大便先硬后溏 182
不大便 182
可下 185
不可下 187
小便自利 189
小便数 189
小便不利 189
小便难 190
卷十一 少阳经症 191
少阳经脉 191
寒热往来 194
面色 196
头痛 198
耳聋 目眩 口苦咽因干 199
附录:察口唇法 199
附录:察耳察目法 200
结胸 200
卷十二 202
痞满 202
胁满 腹痛 203
呕 205
发斑 208
附录:三阳治法总要 211
附录:理伤寒条论 213
卷十三 太阴经证 215
太阴经脉 215
寒实结胸 217
腹满 腹痛 218
吐利 220
汗后寒热不解 221
附录:三阴病或热或寒辨 221
发黄 223
卷十四 少阴经证 225
少阴经脉 225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230
面色 231
头痛 眩冒 231
鼻衄 232
咳悸 232
渴 233
漱 水不咽因 233
咽痛 咽干 口燥(附不能言) 234
烦躁 236
腹痛 238
身痛 239
踡卧 239
但欲寐 240
不得卧 241
手足厥逆 242
附录:厥与四逆不同论 245
附录:伤寒阴阳、寒热二厥辨 245
手足温 246
急温症 247
呕吐 下利 247
便脓血 252
下利清谷 252
小便利 253
小便不利(附小便难) 253
卷十五 厥阴经证 255
厥阴经脉 255
吐蛔 259
除中 259
气上撞心 260
胸胁满痛 261
腹满痛 262
少腹满急 262
囊缩 263
手足厥逆 263
附录:手心手背辨 268
热利下重(附下利) 268
便脓血 269
卷十六 271
伤寒后症 271
阴阳易 271
瘥后劳复食复 271
诸寒热症 274
瘥后诸病 274
附:王肯堂补遗瘥后十四症 275
又附:陶节庵书所载瘥后症二条 276
妇人伤寒 276
附录:妊娠伤寒治法 277
附录:妇人伤寒妊娠服药例 278
附录:产后伤寒治法 278
伤寒所属诸病 279
百合病 279
狐惑病 281
阴毒 281
阳毒 284
仲景辨脉平脉 284
辨脉篇 284
平脉篇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