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上海与音乐工业 1
第一章 声音的扩展:外交、探险和中国首张唱片的生产(1878—1906) 33
一、蜡筒留声机在中国:洋物与科学(1878—1900) 35
1.蜡筒留声机和留声机 35
2.外交关系以及蜡筒留声机的“发现” 38
3.留声机进入中国并被接受 42
二、通往中国之路:第一个商业录音(1903—1906) 53
1.爱迪生:美国的中国录音 56
2.盖斯伯格为留声机公司所做的亚洲之旅 62
3.德国:“蓓开录音大探险” 67
第二章 在上海的开端:现代化实验室中的唱片工业(1903—1919) 86
一、文化领域里的留声机 90
1.外国集团公司和文化分隔 91
2.中国对外国音乐的接受 95
3.娱乐明星(一):京剧的传统 98
4.娱乐明星们(二):现代“花界” 108
5.留声机的实际应用 114
二、上海的国际性唱片工业组织 124
1.“四万万顾客”:唱片贸易和竞争 125
2.胜利留声机和谋得利公司 130
3.哥伦比亚公司和乌利文公司(Ullmann&Co.) 135
4.东方百代(PathéOrient) 138
三、筛选出的演员、录音和造假 144
1.谭鑫培:唱片、冒牌货和“鸡和狗的斗争” 145
2.从茶园到舞台:叫座的歌女 155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161
1.战争损害和新的可能性 162
2.民族主义的抵制与“新文化” 164
3.来自日本的竞争 166
第三章 内战期间的音乐工业:民族利益与商业享受(1919—1927) 193
一、租界里的抗议和享乐 197
1.民族主义和革命 198
2.消费:外国唱片、电影和广播 209
3.上海的移民及其音乐文化 224
二、上海唱片的生产和销售(Ⅰ) 229
1.“东方百代”的时代 231
2.进口业务、胜利、哥伦比亚和高亭 234
3.大中华唱片公司 242
4.上海留声机生产的开端 245
三、20年代唱片的内容 249
1.流行歌曲和歌词 251
2.梅兰芳:从舞台艺术到唱片明星 259
3.黎锦晖:通往现代“时代曲”的道路 266
第四章 上海唱片工业的繁荣时期:在娱乐与革命之间(1927—1937) 294
一、唱片的权威与控制 299
1.郭沫若:“当一个留声机器!”(1928) 300
2.教育上的要求和唱片的权威 305
3.在民族音乐文化辩论中的“古典唱片” 314
4.进口的娱乐:爵士乐和跳舞音乐 320
5.南京政府的唱片审查 332
二、上海的唱片生产和销售(Ⅱ) 340
1.进口业务:留声机、唱片和收音机 343
2.唱片生产公司 348
3.中国:大中华、新月和长城 352
4.德国:高亭、蓓开、歌兰摩风(Grammophon)和宝利(Polydor) 361
5.美国:开明和胜利 368
6.英国:百代公司 374
三、唱片消费和市场秩序 391
1.唱片目录 392
2.唱片广告和“预设”中的消费者 400
3.上海唱片贸易的地理分布 409
4.广播和版权 413
四、唱片:娱乐和民族抵抗 417
1.梅兰芳和“四大名旦” 420
2.黎锦晖和“时代曲” 428
3.电影歌曲和电影中的唱片 442
五、中国唱片的民族与政治界限 472
1.百代公司:为民国政府所做的“教育唱片” 472
2.唱片工业的国际审查 478
3.从上海到延安:留声机和中国共产党 487
结语 492
第五章 结束语:上海的乐声 518
附录 534
参考文献 537
缩略语列表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