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 温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谷晓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216425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温病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之一,本教材由四篇组成,在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增补方证知识的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相关现代医学知识。第一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温病的特点及分类、病因与发病、辨证理论等;第二篇主要介绍常用诊法、治则和治法、辨证分型等;第三篇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特点和传变规律,并附以相关西医疾病知识;第四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温病常用方的临床拓展应用,体现了温病学临床基础课的特性和编者以临床实践为着眼点指导思想。

第一章 温病学基础理论体系 1

第一节 温病学的起源和学术发展概况 1

一、萌芽阶段(战国-唐) 1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 2

三、形成阶段(明清) 2

四、发扬阶段(1949年以后) 4

第二节 温病的概念 4

一、温病的涵义及特点 5

(一)温病的涵义 5

(二)温病的特点 5

二、温病的命名、范围和分类 6

(一)温病的命名 6

(二)温病的范围 6

(三)温病的分类 7

三、温病与伤寒 7

(一)温病、伤寒学派的争论 7

(二)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7

四、温病与温疫 8

五、温病与温毒辨 8

六、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 8

(一)新感温病 8

(二)伏邪温病 9

(三)发病类型的临床意义 9

七、温病各家学说 9

(一)温病说 9

(二)戾气说 10

(三)时病说 11

(四)伏邪说与新感说 11

第三节 温病的病因与病机 14

一、温病的病因 14

(一)温病的外因 14

(二)温病的内因 17

(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18

(四)失治和误治 18

二、温病的发病 18

(一)温邪的初犯部位 18

(二)发病途径 19

三、温病的病理要点 19

第四节 温病的辨证 20

一、卫气营血辨证 21

(一)概述 21

(二)卫气营血分的证候特点及病理变化 21

(三)卫气营血分的传变规律 24

二、三焦辨证 26

(一)概述 26

(二)上、中、下焦的证候特点及病理变化 26

(三)上、中、下焦的传变规律 27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28

附:卫气营血实质的研究 28

第二章 温病学临床诊治 33

第一节 温病的常用诊法 33

一、望诊 33

(一)望面、口唇 33

(二)望目、鼻、耳、咽喉 33

(三)望齿 34

(四)望舌 35

(五)望手 37

二、闻诊 38

(一)气味 38

(二)声音 38

三、问诊 38

(一)发热 38

(二)汗出异常 39

(三)口渴异常 39

(四)大便异常 40

(五)小便异常 40

(六)呕恶 40

(七)头身痛 41

(八)神志异常 41

(九)发痉 41

四、切诊 42

(一)切脉 42

(二)辨斑疹、辨白? 42

(三)察胸腹痞、胀、痛 44

附:现代诊法研究 45

第二节 温病的治疗 46

一、确立温病治疗的依据 46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47

三、温病主要治法 47

(一)疏卫解表法 47

(二)清气泄热法 48

(三)和解祛热法 48

(四)通下逐邪法 49

(五)祛湿解热法 49

(六)清营凉血法 49

(七)息风止痉法 50

(八)开窍醒神法 50

(九)滋养阴津法 51

(十)固脱救逆法 51

四、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51

(一)夹痰饮 51

(二)夹食滞 52

(三)兼气滞 52

(四)兼血瘀 52

五、温病瘥后调理 52

附:温病常用治法的研究 52

第三节 温病的预防和调护 54

一、历代医家对温病预防和调护的认识 55

二、温病的预防 56

(一)控制传染源 56

(二)切断传播途径 57

(三)保护易感人群 57

三、温病的调护 59

第四节 温病的辨证施治 60

一、温热类温病常见证型 61

(一)卫分辨治 61

(二)气分辨治 63

(三)营分辨治 74

(四)血分辨治 78

(五)热盛动风 81

(六)后期证治 82

二、湿热类温病常见证型 87

(一)卫气分证治 87

(二)气分证治 90

(三)营血分证治 101

(四)后期证治 103

第三章 四时温病 108

第一节 风温 108

附1:病毒性肺炎 114

附2:流行性感冒 115

第二节 春温 117

附:肾综合征出血热 123

第三节 暑温 125

附1: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132

附2:流行性乙型脑炎 134

第四节 秋燥 136

附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43

附2:肺炎支原体肺炎 145

第五节 湿温 146

附:伤寒 154

第六节 伏暑 157

附:钩端螺旋体病 163

第七节 温毒 165

一、大头瘟 165

附:流行性腮腺炎 171

二、烂喉痧 172

附:猩红热 178

第四章 温病学方证的临床发挥 181

一、银翘散、桑菊饮和桑杏汤 181

(一)银翘散 181

(二)桑菊饮 188

(三)桑杏汤 189

二、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和白虎加苍术汤 191

(一)白虎汤 191

(二)白虎加人参汤 195

(三)白虎加苍术汤 197

三、承气汤类方 199

四、三仁汤 202

五、五加减正气散 206

六、黄芩滑石汤 209

七、三石汤 210

八、宣痹汤 213

九、宣清导浊汤 216

十、清宫汤 218

十一、犀角地黄汤 219

十二、加减玉女煎、化斑汤 225

(一)加减玉女煎 225

(二)化斑汤 226

十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 229

(一)安宫牛黄丸 229

(二)紫雪丹 231

(三)至宝丹 233

十四、翘荷汤 234

十五、增液汤 236

十六、黄连阿胶汤和连梅汤 237

(一)黄连阿胶汤 237

(二)连梅汤 240

十七、椒梅汤 242

十八、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和大定风珠 245

十九、青蒿鳖甲汤 249

二十、普济消毒饮 252

二十一、清燥救肺汤 256

二十二、清营汤 259

二十三、新加香薷饮 263

二十四、益胃汤和沙参麦冬汤 265

(一)益胃汤 265

(二)沙参麦冬汤 267

二十五、杏仁滑石汤和杏仁石膏汤 268

二十六、茯苓皮汤 271

二十七、薏苡竹叶散 272

二十八、银翘马勃散 273

二十九、新加黄龙汤 274

三十、达原饮 278

三十一、清瘟败毒饮 283

常用方剂 288

常用中成药 295

参考文献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