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一个被冷落与被遗忘的群体 1
第二节 食客研究综述 5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构想 8
一 食客嬗变的轨迹 8
二 食客的基本特征 10
三 食客的思想 11
四 食客与文学的关系 12
五 食客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3
第一章 食客定义与身份辨析 15
第一节 “食客”定义 15
第二节 食客的身份辨析 22
第三节 “士”与“食客”的区分 26
第二章 食客兴起的社会原因与思想基础 31
第一节 食客产生的社会原因 31
一 食客产生的背景 31
二 食客产生的原因 37
第二节 食客产生的思想基础 51
一 管子思想主张 51
二 李悝思想主张 52
三 吴起思想主张 53
四 申不害思想主张 54
五 商鞅思想主张 54
第三章 食客的基本特征 56
第一节 出身贫寒 56
第二节 寄食性和依附性 58
第三节 服务性 61
一 管理家务杂事 61
二 出谋划策 61
三 排忧解难 64
四 充当私家兵 67
五 充当间谍 69
六 帮主人著书立说 77
第四节 投机性 81
第五节 流动性 85
第四章 食客的分类 92
第一节 刺客 93
第二节 侠客 106
第三节 说客 109
第四节 将客 112
第五节 谋客 115
第六节 学术客 119
第七节 杂客 121
第五章 食客与主人之关系 123
第一节 依附与豢养 123
第二节 尊重与信任 126
第三节 忠诚与守信 127
第四节 礼遇与师友 133
第五节 施恩与报恩 138
第六节 侮慢与报复 141
第六章 食客思想的多元化 146
第一节 融合道家思想 147
第二节 平等思想 152
第三节 民本思想 156
第四节 尚贤思想 159
第五节 名利思想 162
第七章 食客的人生观 165
第一节 不甘平庸,积极进取 166
第二节 义利并重 168
第三节 百折不挠,顽强奋斗 173
第四节 士为知己者死 176
第五节 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179
第六节 弃小义,雪大耻,隐忍就功名 185
第八章 食客的文学描写 189
第一节 食客的文学形象 189
一 侠客型 189
二 智慧型 199
三 复仇型 200
四 忠诚型 202
五 势利型 207
六 奸诈型 210
第二节 食客形象的文学描写 213
一 通过语言描写人物性格 213
二 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形象 216
三 通过戏剧性的场面表现人物 219
四 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222
第九章 食客文学 226
第一节 食客文学集团 226
一 吕不韦文学集团 227
二 梁王文学集团 233
三 刘安文学集团 238
第二节 食客文学集团代表作品 241
一 《吕氏春秋》主要内容 242
二 《淮南子》主要内容 258
第三节 食客作家与作品 270
一 李斯 270
二 邹阳 272
三 枚乘 273
四 司马相如 275
第四节 食客文学的艺术魅力 279
一 奇妙的神话故事 279
二 深邃的寓言故事 284
三 丰富多彩的譬喻运用 288
四 铺张排比、风格迥异的语言 291
第十章 食客的转变、分化与衰落 297
第一节 社会转型,制度改变,导致食客转变 297
第二节 君主专制制度使食客难有作为 300
第三节 多元化的用人制度 306
第四节 威胁君主专制,成为打击对象 310
一 食客、诸侯王与朝廷关系分析 311
二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313
第五节 食客自身道德缺失 316
第十一章 食客的历史作用及社会意义 319
第一节 食客的历史作用 319
一 改变政治、外交格局 319
二 改变用人机制 320
三 促进各国人才流动 320
四 丰富、充实了诸子百家思想 321
第二节 食客的社会意义 322
一 对秦汉官员选用制度的制定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322
二 推动、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22
三 对文人结社、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创作有积极影响 323
四 食客兴衰见证社会的发展变迁 323
第十二章 食客对后世的影响 325
第一节 食客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25
一 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题材 325
二 为戏剧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 330
三 食客文学形象的深远影响 332
第二节 食客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36
一 神话、寓言对叙事文学的影响 336
二 表现手法对骈文的直接影响 337
第三节 食客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 339
一 民族性格的形成 339
二 食客性格的基本特征 341
三 食客影响中华民族性格的几个因素 343
附录1 《史记》食客活动一览表 349
附录2 《战国策》食客活动一览表 355
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