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思想评论 1
1.读章次公“从章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以后(1956) 3
2.论王履的医学思想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1962) 3
3.命门学说源流考(1963) 17
4.历多达妙,失多而悟其要(1973) 27
5.以人类为中心(1973) 28
6.医学功利观(1973) 30
7.医者意也,医者技也(1973) 31
8.药害问题(1973) 33
9.莫不为利,莫不为害(1973) 34
10.气增而久,天之由也(1973) 36
11.如何正确对待中医和中医如何正确对待(1981) 37
12.振兴中医之道,贵在自知之明(1986) 45
13.关于“伤寒学与《伤寒论》学”的评阅意见(1990) 46
14.对刊授教材《温病学》的评阅意见(1990) 49
15.对刊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的评阅意见(1990) 50
16.中医主要历史概况及其基本概念(1996) 51
17.攀登中医学术思想高峰(1999) 57
18.章次公先生小传(2000) 70
二、临证实践反思 71
19.中医对肾炎的认识及其治疗原则(1958) 73
20.四年来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总结与探讨(摘要)(1959) 78
21.黑锡丹治疗哮喘及发生轻度铅中毒的病例报告(摘要)(1959) 80
22.糖尿病综合治疗50例初步观察(摘要)(1962) 83
23.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辨病和辨证问题(1977) 89
24.治病必求本与辨症论治(摘要)(1985) 94
25.病名、证候与中医诊断学(1987) 97
26.中医临证研究和方法论问题(1987) 100
27.论中医学特色与治则学研究(1988) 108
28.当代中医的使命和临床思维方法(1988) 112
29.论辨证与辨病问题(1990) 124
30.大运动量训练及其疲劳恢复的中医学观点(1993) 132
31.刮痧排毒疗法蕴藏了哪些新的医学思想(1996) 135
32.癫痫的中医观点(1996) 137
33.全科医学与中医学(1999) 139
34.中医临证研究方法问题(1999) 143
35.中医药学与血管性痴呆(2000) 147
三、中医研究问题 151
36.对“中国历代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贡献”一文的几点意见(1961) 153
37.论中医的诊疗思想(1979) 156
38.加强中医研究,发展中医学术(1985) 165
39.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1987) 169
40.中医学传统科研方法论(1988) 176
41.马属动物驴“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1988) 184
42.脾气虚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9) 190
43.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鉴定会上的发言(1991) 195
44.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扬中医学(1993) 197
45.提高主体选择吸收利用能力(1993) 198
46.积极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1994) 199
47.医学的目的与对象问题(1995) 200
48.和而不同,超越包容——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1995) 204
49.根本在于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中医存亡论》代序(1996) 207
50.《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序(1997) 212
51.从中医学出发思考问题(1997) 213
52.重建中医主体价值体系(1998) 219
53.人的生存质量与中医学生生之道(2000) 223
四、思路方法探索 229
54.关于“辨证论治”的辩证法问题(1975) 231
55.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和中国医学发展模式(1981) 241
56.论中西医结合研究(1981) 254
57.中医学研究与中西医的结合(1983) 263
58.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1985) 270
59.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1991) 275
60.中医理论向何处去(1994) 280
61.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1997) 283
62.对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学思考(1998) 288
63.中医学发展的“务本论道”(1999) 293
64.21世纪中医学术发展的展望(1999) 295
65.中西医结合的务本论道(2000) 298
66.西医疾病模型与中医学生生之道(2000) 307
五、基础理论假说 311
67.气血津液在藏象和辨症中的地位(1979) 313
68.试论津液(1979) 316
69.阴阳自和稳态演化模型(1984) 320
70.中医学的理论模型及其临床思维方法(1985) 324
71.中医“证”的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1986) 335
72.怎样理解中医的证?——从辨证到求本的认识论分析(1986) 342
73.首届“中医证的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小结报告(1986) 345
74.“证——病症正”辨(1990) 348
75.中医学对象和实践及其理论体系(1994) 352
76.中医基础理论问题(1995) 355
77.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的特色(1995) 359
78.中医生生之道——中和位育的生态智慧学(1998) 373
79.中医药学独特理论体系的渊源和发展——生命发展观与中医理论(2000) 378
80.中医辨证论治的证候反应动力学(2000) 382
附录 389
我是否也能参透(1993) 389
陆大夫广莘先生传略叙(1995) 391
论文撰写年表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