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3
三、研究范围 4
四、研究方法 5
五、文献综述 7
六、研究框架 14
七、研究创新 19
第一章 无罪裁判“异化”及成因 20
第一节 无罪裁判“异化”的实证考察 23
一、以撤回起诉回避无罪判决 23
二、以反复发回重审规避无罪判决 28
三、留有余地判决的不当运用 31
四、发回重审与撤回起诉、留有余地判决“默契配合” 35
五、以免刑替代无罪判决 37
第二节 无罪裁判“异化”的原因探究 38
一、立法原因 38
二、司法机关内部原因 42
三、诉讼观念原因 45
四、权力格局原因 49
五、法官的裁判能力原因 52
第二章 无罪裁判历史考察 55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无罪裁判 56
一、神判法下的无罪裁判 56
二、西周时期的无罪裁判 58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无罪裁判 59
四、民国的无罪裁判 63
五、陕甘宁边区的无罪裁判 71
六、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文革”期间的无罪裁判 73
第二节 西方历史上的无罪裁判 76
一、欧洲国家古代神判制度下的无罪裁判 76
二、纠问制下的无罪裁判 78
三、陪审团制度下的无罪裁判 78
第三章 无罪裁判理论基础 82
第一节 程序正义理论 84
一、程序正义理论概述 84
二、程序正义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87
第二节 分权制衡理论 91
一、分权制衡理论概述 91
二、分权制衡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92
第三节 无罪推定理论 97
一、无罪推定理论概述 97
二、无罪推定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98
第四节 人权保障理论 101
一、人权保障理论概述 101
二、人权保障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102
第五节 刑事诉讼谦抑性理论 105
一、刑事诉讼谦抑性理论概述 105
二、刑事诉讼谦抑性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106
第六节 司法效能理论 109
一、司法效能理论概述 109
二、司法效能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111
第七节 诉讼和谐理论 114
一、诉讼和谐理论概述 114
二、诉讼和谐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115
第八节 认识的有限性与差异性理论 120
一、认识的有限性与差异性理论概述 120
二、认识的有限性与差异性理论对无罪裁判机制的要求 121
第四章 中国无罪裁判机制构建 125
第一节 无罪因素预防机制 127
一、公诉引导侦查 128
二、刑事法官介入侦查 131
三、刑警职业法律化 136
四、公检法任职交流 138
第二节 无罪裁判形成机制 140
一、明确界定“疑罪”标准准确把握“罪刑法定” 141
二、合理规制刑事法官事实认定权 149
三、建立无罪裁判案例指导制度 157
四、完善刑事审判主体制度 159
五、强化辩护权保障控辩平等 164
六、发挥无罪裁判文书功能 168
第三节 无罪裁判保障机制 172
一、建立合理的公检法考评机制 172
二、提高无罪裁判后责任追究的合理性 176
三、建立社会诉讼观念引导机制 181
四、建立无罪案件被害人救助安抚机制 184
五、严格无罪裁判的变更 192
六、强化审判中心地位 196
七、加强法院廉政建设 201
结论 204
附录一:无罪裁判相关规定(节录) 207
附录二:无罪裁判典型案例 212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