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裴安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01099423
  • 页数:4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史前聚落演变和社会关系变化展开了深入的考古学研究,系统地提出了“聚落”、“聚落群”、“聚落群团”、“聚落集团”等概念,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突破,对建立相关研究的方法体系,推动考古学理论的发展等,均有积极意义。

绪论 1

一、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 1

二、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5

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 8

四、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10

五、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 22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 26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 26

一、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 26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 47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 53

一、以往研究的简要回顾 53

二、有关问题的讨论 57

本章小结 66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群聚形态 68

第一节 各地的聚落组织与群聚现象 68

一、长江中游澧阳平原 68

二、长江下游钱塘江以南地区 76

三、黄河中游环嵩山地区 79

四、黄河下游地区 87

五、北方地区 90

第二节 聚落群聚与组织形态的基本属性 96

一、国内外有关民族学资料 96

二、关于聚落群聚与组织形态基本属性的认识 106

本章小结 112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115

第一节 大溪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115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115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118

第二节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137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137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138

第三节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159

一、时代背景 159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162

三、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172

本章小结 173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176

第一节 以往研究的检讨 176

一、已有的研究模式 176

二、值得商榷的问题 180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186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186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191

第三节 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227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227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228

本章小结 274

第五章 新石器晚期黄河下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279

第一节 聚落的自然群落 279

一、大型地理单元与聚落自然群落 279

二、中、小型自然地理单元与聚落自然群落 283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285

一、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普遍性 286

二、大汶口时期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主要特点 292

三、有关问题的讨论 293

第三节 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302

一、鲁西北的城址 302

二、鲁北的城址 310

三、鲁南的城址 322

四、龙山时期聚落群聚形态与城址的主要特点 339

本章小结 344

第六章 史前与殷墟聚落群聚形态有关个案的研究 347

第一节 南方洞穴遗址的群聚形态 347

一、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 347

二、贵州贵阳金阳新区洞穴遗址 350

三、湖南道县洞穴遗址 351

四、广东英德青塘洞穴遗址 352

第二节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聚落群聚形态 354

一、三个聚落群团同时并存 354

二、三个群团很可能共同构成一个早期国家 358

三、瓶窑古城特色独具 366

第三节 山西临汾盆地龙山文化的聚落群聚形态 374

一、西王村三期的聚落群聚形态 374

二、陶寺文化时期的聚落群聚形态 378

三、陶寺城址崛起的意义与属性 380

四、陶寺城内的聚落群聚形态 383

五、陶寺城址毁于血族复仇 387

第四节 商代安阳殷墟的聚落群聚形态 389

一、殷墟的聚落群聚形态及其特点 389

二、核心区的建筑与组织模式就是“宫殿+族邑” 404

三、殷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启示 412

本章小结 417

结语 420

一、史前聚落自然群落的发展与演变 420

二、史前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421

三、中国早期城址的发展与演变 425

四、国家的起源 428

参考文献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