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陈少明 1
同情地理解、抽象地继承与综合地创新——略论20世纪护守中华传统人文的方法论智慧(代引言) 1
内篇 25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 25
诗化编码·引导取向·入世态度:中国传统哲学特征新解 42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史 55
中国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 70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创作的“中国话语” 79
中国哲学如何在“对话”中成就自身?——从“中西马对话”的学术潮流看 89
哲学如何在“道通为一”的路上抵达本命? 94
中哲史研究的“格言下乡”与“故事上山” 104
中国哲学的“互联网阅读”与“博客写作” 113
中国哲学共同体的“诗词作业”与“心灵审美” 120
中国哲学研究的广东景观 128
哲学大趋势 136
哲学与我们的精神生活 141
“互文”与“互动”:儒道关系新论 155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 165
“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184
外篇 197
“抽象继承法”的历史命运 197
先秦两汉的著编体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读后感 208
《中国哲学史》编撰:萧萐父与李锦全的盎然诗意 219
张岱年、石峻先生联名遗诗一题 231
李泽厚的心灵世界 234
王元化的“思想”与“学术” 243
“珞珈中国哲学”的学派诉求——读《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 248
儒士佛教观研究的思想史价值——评李承贵教授的《儒士视域中的佛教》 254
思想史“前沿”背后的伤怀“细节”——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读后感 260
“新道德主义”的哲学批评 266
“重建儒教”:一个学术史描述——以方克立、张祥龙对蒋庆的评论为主线 274
当代大陆新儒家的“政治刺猬”与“宗教狐狸” 303
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张祥龙《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编后记 312
儒学普及的“节典化”与“课堂化”问题 320
“大”体“新”用:大国学与新国学 328
国学研究与中国学术 334
《诗》学是“国学”的基础和源头——刘小枫先生《“诗学”与“国学”》编后记 338
希腊哲学破晓时期的人事关怀——关子尹先生《虚己以游世》编后记 344
守护学术的底线:引文安全 358
拟“四十自述”:2008年的“国学功课” 368
哲学编辑与当代学术 378
思想史“写作”的里里外外(代结语) 382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