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丽荣,高瑜彬,胡玮佳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2366515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为了满足会计专业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的的教学需要,我们编写了《审计理论研究》教材。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的适用对象,确定了教材的编写大纲;然后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编写教材初稿;接着,将编写的教材初稿运用到研究生教学的课堂上,通过使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修改,最后基本定稿。

第1章 审计的产生、发展及本质 1

1.1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

1.1.1 国家(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

1.1.2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6

1.1.3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8

1.2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9

1.2.1 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主要观点 9

1.2.2 基本的人类价值 13

1.2.3 防止财务舞弊的基本价值观 14

1.3 财务舞弊的种类及成因 17

1.3.1 财务舞弊的种类 17

1.3.2 财务信息舞弊的主要方式 18

1.3.3 舞弊成因的三角形理论 19

1.4 审计的本质及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20

1.4.1 审计的本质 21

1.4.2 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22

本章参考文献 24

第2章 审计目的、目标及审计方法论 25

2.1 目的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25

2.1.1 目的的含义 25

2.1.2 目的的形成 27

2.1.3 目的的发展以及目的、任务与目标的关系 28

2.2 审计目的与目标 29

2.2.1 审计目的的形成及审计主体的产生 29

2.2.2 政府审计的目标 32

2.2.3 内部审计的目标 33

2.2.4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 35

2.3 审计方法论 37

2.3.1 科学的研究态度 38

2.3.2 审计的态度 39

2.3.3 审计事实问题的方法论程序 40

2.3.4 价值判断的方法论程序 42

本章参考文献 45

第3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确立 46

3.1 制度的重要性及制度的含义 46

3.1.1 制度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重要性 46

3.1.2 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 48

3.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51

3.2.1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含义 51

3.2.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特征 51

3.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 54

3.3.1 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 54

3.3.2 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 58

3.3.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 60

3.4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性质 64

3.4.1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弥补价格机制失灵的经济监督制度 64

3.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具有准政府性的经济监督制度 68

3.4.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一种博弈均衡的经济监督制度 71

3.5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73

3.5.1 制度的一般功能 73

3.5.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功能 74

3.5.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理论分析 75

本章参考文献 79

第4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构成要素 81

4.1 概述 81

4.1.1 前人的研究成果 81

4.1.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要素的构成 85

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参与人 87

4.2.1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参与人集合 87

4.2.2 审计制度中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 90

4.3 防止财务舞弊的共同认识 91

4.3.1 资本商品交易者和公司管理当局防止财务舞弊认识的形成 91

4.3.2 注册会计师与其他参与人防止财务舞弊认识的形成 92

4.4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93

4.4.1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形成 93

4.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性质及内容 96

4.5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98

4.5.1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激励机制 98

4.5.2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约束机制 100

4.6 审计报告 101

4.6.1 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及审计意见类型 101

4.6.2 审计意见的信号传递作用 102

本章参考文献 104

第5章 审计假设及审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105

5.1 审计假设的含义及研究发展 105

5.1.1 假设的含义和特征 105

5.1.2 审计假设的含义与特征 107

5.1.3 注册会计师审计假设的研究发展 108

5.1.4 Mautz和Sharaf审计假设的内容 112

5.1.5 我国审计准则对审计假设理论的体现 116

5.2 概念与审计概念 118

5.2.1 概念的意义与概念探讨法 118

5.2.2 审计中的基本概念 120

本章参考文献 126

第6章 财务报表审计的命题 127

6.1 命题的含义与分类及能被证明的程度 128

6.1.1 命题的含义与分类 128

6.1.2 命题能被证明的程度 129

6.2 Toba关于审计命题的观点 130

6.2.1 传统详细审计中命题的确定 130

6.2.2 测试性审计中命题的确定 131

6.2.3 审计命题的证明 133

6.3 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命题的规定 139

6.3.1 美国审计准则公告31号(1980) 139

6.3.2 国际审计准则500号(2004) 142

6.3.3 国际审计准则315号(2008) 143

6.3.4 审计准则对审计命题识别存在的问题 143

6.4 财务报表审计命题体系的构建 144

6.4.1 与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相关的审计命题体系 145

6.4.2 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审计命题体系 146

6.4.3 与管理当局认定相关的命题体系 154

6.4.4 关于命题获得证据的特征 156

本章参考文献 159

第7章 审计证据理论 161

7.1 审计证据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162

7.1.1 证据及审计证据的概念 162

7.1.2 相关领域中证据的特征 164

7.1.3 审计证据的特征 165

7.1.4 审计证据的分类 167

7.2 知识理论及其在审计证据中的应用 168

7.2.1 获取知识的逻辑方法 169

7.2.2 知识理论在审计证据中的应用 170

7.3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173

7.3.1 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或程序 173

7.3.2 命题、审计证据和基本审计技术相互关系的逻辑方法解释 175

7.3.3 审计判断的形成过程 177

本章参考文献 181

第8章 审计模式的演化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 182

8.1 审计模式演化的过程 182

8.1.1 账项基础审计阶段 182

8.1.2 制度基础审计阶段 184

8.1.3 风险导向审计的兴起与发展 186

8.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190

8.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分析 190

8.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 191

8.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192

8.3.1 风险评估方法概况 192

8.3.2 风险评估计划阶段 195

8.3.3 内部控制评价 199

8.3.4 实质性测试阶段和完成阶段的风险评估 202

8.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 203

8.4.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确立 203

8.4.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7

8.4.3 针对我国审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建议 209

8.5 信息技术条件下风险导向审计新探索 210

8.5.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210

8.5.2 信息技术条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展望 212

本章参考文献 214

第9章 审计意见理论 216

9.1 审计报告与公允表达的历史沿革 216

9.1.1 审计报告的历史沿革 216

9.1.2 公允表达的历史沿革 222

9.2 审计意见的含义 224

9.2.1 无保留意见 224

9.2.2 非无保留意见 227

9.2.3 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 228

9.3 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 232

9.3.1 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影响 232

9.3.2 审计意见对其他利润相关者的影响 236

本章参考文献 239

第10章 审计责任理论 244

10.1 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 245

10.1.1 职业责任概述 245

10.1.2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结果的责任 246

10.1.3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责任 248

10.1.4 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责任 251

10.1.5 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担的职业责任 255

10.1.6 审计人员法律责任 257

10.2 审计人员对利害关系人的民事责任 258

10.2.1 利害关系人的界定与范围 258

10.2.2 会计师事务所对利害关系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性质 264

10.2.3 诉讼主体列置 265

10.2.4 会计师事务所侵权责任类型 266

10.2.5 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 269

10.3 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和应有的审计关注 270

10.3.1 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270

10.3.2 应有的审计关注 272

本章参考文献 275

第11章 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 277

11.1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范围 278

11.1.1 内部控制的含义和目标 278

11.1.2 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 281

11.1.3 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 282

11.2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83

11.2.1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284

11.2.2 测试内部控制的方法 286

11.3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及传达 288

11.3.1 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 288

11.3.2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传达 289

11.4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历程 290

11.4.1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起源(1905—1940年) 290

11.4.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演化(1940—2002年) 291

11.4.3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正式确立(2002年) 293

11.5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294

11.5.1 审计目的理论对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解释 294

11.5.2 公共物品理论对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解释 295

11.5.3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现实选择 297

11.6 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与结果 299

11.6.1 计划审计工作 299

11.6.2 应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303

11.6.3 控制测试 304

11.6.4 评价识别出的缺陷 306

11.6.5 完成审计工作 307

11.6.6 报告审计结果 309

本章参考文献 313

第12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315

12.1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15

12.1.1 审计质量的含义 315

12.1.2 审计质量的特征 318

12.1.3 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319

12.2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323

12.2.1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内容 323

12.2.2 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327

12.2.3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表现形式 328

1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332

12.3.1 独立性的含义 332

12.3.2 独立性的实现与整体市场治理结构的约束 336

12.3.3 独立性的实现与注册会计师的理性决策 337

12.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特殊问题:非政府性和非垄断性 339

12.4.1 审计报告的特点及职业团体非政府性和非垄断性的原因 339

12.4.2 中国特殊的挂靠体制问题及职业团体非政府性改革 340

本章参考文献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