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 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和评价 3
一、政府干预的再分配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3
二、初次分配与集体谈判 5
三、评价 6
第三节 本书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7
第四节 创新点 10
一、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 10
二、劳动合同不完全程度与效率的关系 11
三、公正的分配机制 11
四、重新审视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失灵部分 12
五、重新审视政府的作用 13
第二章 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14
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 14
一、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的概念 14
二、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 17
第二节 合同的概念 19
一、合同的概念 19
二、合同与契约的概念比较 19
三、合同的历史与进程 21
第三节 人的行为假设 24
一、人的行为理性 25
二、机会主义倾向 29
第四节 合作的概念 32
一、合作与和谐的区别 32
二、合作与冲突研究 33
三、主流经济学的合作理论 36
四、我国目前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与机会主义行为 42
第三章 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理论 44
第一节 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理论综述 44
一、科斯思想中的劳动关系理论 44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中的劳动关系理论 47
三、不完全合同理论与剩余控制权 50
四、其他理论 53
第二节 管理者与权威理论 54
一、企业家理论 55
二、劳动关系中企业权威作用 59
第三节 “资本雇佣劳动”假说以及其他假说 64
一、资本雇佣劳动 64
二、劳动雇佣资本 67
三、共同治理 68
四、信息不对称角度的企业权威分离作用 70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本质 74
一、企业是多种资源聚合的凝结器 74
二、员工身份关系 75
三、劳动关系的合作本质与合作的维持 78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效率性 81
第一节 雇佣制度基本原则与人力资本投资 81
一、基本原则 81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两种类型 82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雇佣模式比较 86
一、美国、日本的比较——企业外部与内部的典型 86
二、其他两种“雇佣制度” 92
第三节 劳动合同不完全程度与效率的关系 96
一、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性 96
二、劳动合同的效率 96
三、劳动合同效率模型的二维度 99
四、劳动合同效率模型 105
第四节 劳动合同效率模型的应用 106
一、我国的劳务派遣现状 107
二、我国劳务派遣的问题 107
三、劳动派遣合同效率模型 109
第五节 自我履约的天真性 110
第五章 工会理论与集体谈判 112
第一节 工会理论与人力资本专用性 112
一、工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 112
二、劳动力需求弹性 114
三、工会与人力资本专用性 116
四、塞利格·帕尔曼的“职业意识”理论的改进 118
第二节 罢工和集体行动理论 119
一、罢工理论 120
二、集体行动逻辑与政治运动 121
第三节 我国分配现状及集体谈判问题 123
一、我国工会现状 123
二、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现状 125
三、对传统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的疑问 127
第四节 工会谈判能力变迁路径 128
一、美国路径 129
二、德国路径 131
三、英国路径 132
四、值得中国借鉴之处 135
第六章 法制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关系问题 138
第一节 法律的效率原则 138
一、霍布斯定理与波斯纳定理 138
二、法律的效率原则 139
三、赔偿性原则 141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142
第三节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一些争论 147
一、法律的正义性 147
二、“强资本、弱劳工”的观点 150
三、“双赢”、“合作”之争 151
第四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边界与私人解决 153
一、法律与新古典经济学 153
二、超越法律边界与私人解决 154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边界 156
第五节 道德与合法分配 158
一、公平与公正 158
二、法律分配的成本 161
三、道德分配 163
第六节 补充有关“道德”话题的讨论 165
一、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165
二、道德节省的成本 167
第七章 劳动关系中的信任与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 169
第一节 信任的定义及作用 169
一、信任的定义 169
二、信任的作用 171
第二节 信任与劳动关系 173
一、信任与劳动关系 173
二、福克斯劳动关系信任模型的评价 175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中信任的产生 176
一、小型企业信任的产生 177
二、大中型企业信任的产生 178
三、可置信承诺与声誉 179
四、员工、求职者与企业声誉 180
五、中国员工评价信号与企业声誉效应 182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机制运作、声誉效应与信息传播 184
一、市场价格信息的声誉机制与信息传播 184
二、劳动力市场观察到信息 188
三、声誉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190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型劳动关系的框架 192
第一节 集体谈判协商制度与三方合作机制 192
一、集体谈判协商制度 192
二、我国学者对合作机制的理解 197
三、劳动合同的特殊性与合作机制的本质 198
四、发达国家合作机制任务的转变 202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关键 205
一、改革开放后的分配政策与政府作用 205
二、市场分化倾向与政府作用 207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关键 211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促进合作信息发布机构的建立 213
一、合作机制雏形的构思 213
二、声誉效应合作信息发布机构的建立的基本思想 217
三、“道德是非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218
四、合作机制与工会 219
五、合作机制的运行 220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信息发布的合作机制的意义 221
一、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221
二、推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良好发展 223
三、良好正的外部效应 224
第五节 政府在初期分配中的作用 224
第六节 本书研究的局限与劳动关系研究的边界 225
一、本书研究的局限 225
二、劳动关系研究的边界与总结 227
结语 231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