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生平和时代 10
第一节 姓氏字号考 10
第二节 主要事迹考 16
第三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30
第二章 著作考辨 35
第一节 著作的存佚 35
第二节 《荀子》书的真伪 39
第三节 各篇的写作年代 55
第三章 人性论 63
第一节 《正名》篇性定义发微 64
第二节 “人之性恶”的再认识 72
第三节 荀子性中无善辨 78
第四节 荀子“性”概念的意义结构 82
第五节 “化性起伪”析 86
第六节 余论 90
第四章 群论 93
第一节 明分使群说 93
第二节 隆礼重法说 101
第三节 君民关系说 107
第四节 法后王说 112
第五节 荀子大儒“法先王”证 118
第五章 天人论 121
第一节 自然之天 121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 129
第三节 制天命而用之 134
第四节 不求知天 136
第六章 解蔽论 140
第一节 “凡以知”与“可以知” 140
第二节 “意物”与“征知” 143
第三节 “虚壹而静” 147
第四节 “知”与“行” 150
第七章 正名论 156
第一节 名、辞、辨说 156
第二节 制名之枢要 160
第三节 辨“三惑” 165
第四节 以类度类 168
第八章 富国裕民论 172
第一节 人生而有欲 172
第二节 斩而齐 179
第三节 富国裕民 183
第九章 兵论 192
第一节 以禁暴除恶为目的的战争观 192
第二节 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 196
第三节 以为将之道、王者之军制为内容的治军术 201
第十章 思孟五行说新解 207
结语 220
附录一 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 225
附录二 荀子与六经关系新考 235
附录三 20世纪后期大陆的荀子文献整理研究 256
附录四 上博楚竹书《鲁司寇寄言游于逡楚》篇考辨 273
后记 285
修订本跋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