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篇 经典军校概述 2
电视纪录片《哈军工》获奖表彰会上的致辞&黄丽满 4
电视纪录片《哈军工》创作纪实&吴新明 6
关于重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思考&王克曼 23
电视纪录片《哈军工》解说词 43
第二篇 薪火相传概述 92
继承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王建伟 94
哈军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刘志刚 103
十年磨一剑,锋芒天地间&李鸿志 109
哈军工: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梁永生 114
继承和创新哈军工的五种精神&刘永贵 116
我们是这样继承哈军工精神的&杨彦春 119
秉承哈军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陈根南 123
第三篇 将军之路概述 126
陈赓的办学思想&陈启智 127
我在哈军工和国防科大的任教生涯&张良起 132
名师办名校,名校出名人&汪浩 135
一切为了国防现代化&沙基昌 144
院长之子眼中的哈军工&陈知建 152
发扬哈军工传统,努力为军队培养人才&王锡仁 159
敬业精神是培养核心&钟玉徵 170
将军之路从哈军工起步&霍玲 173
第四篇 院士历程概述 178
一位留美博士的哈军工情缘&朱起鹤 179
难忘的哈军工生活&杨士莪 186
做“表面文章”的院士&徐滨士 189
“初战必胜”——终生受用的法宝&陆埮 196
从哈军工学员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泽山 198
青春的记忆留在军校&刘怡昕 201
哈军工给了我自豪和责任&彭先觉 206
哈军工毕业的院士何其多&徐玉如 209
第五篇 元老回顾概述 214
细微之处见精神&李木 215
陈赓——信任的力量&汪皖园 217
哈军工尊师重教二三事&张希臻 219
哈军工建校之初&冯捷 221
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演变的见证人&许哨子 223
真心实意的“两老办院”&赵子立 225
“两老办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苏广义 227
炮兵系兵器实验室的诞生&范嘉璈 229
为哈军工校园绘制建筑蓝图&殷之书 231
哈军工的记忆:从院长、教授到炊事员&任学文 235
回忆苏联专家奥列霍夫&锻钢 241
为传承哈军工走进小平同志的家&高勇 245
哈军工、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张文峰 250
师生情深&刘建统 255
我跟父亲唐铎在哈军工&唐维佳 259
回忆哈军工的唐铎将军&夏璟 262
见证“东风113”的诞生&龚先荫 265
我参加了建设哈军工的先头部队&张胜朝 270
从哈军工起步的第一台机载电子数字计算机&康继昌 272
军校队伍发展壮大了&马骏驰 277
严格的保密制度&朱柏森 278
我在哈军工当系主任&祝玉璋 281
组建导弹工程系的回忆片段&苏克 283
“两老办院”,砥柱中流&卢庆骏 289
第六篇 校友之声概述 302
炒菜、吃饭、端盘子&李新生 303
“三高一好”育雄才&李效民 306
从哈军工到苏联海军学院&罗培林 310
我与迫击炮&唐治 314
回忆最深:军工精神&陆仁义 316
对母校的怀念始终没有断过&马文斌 321
往事历历在目,难忘母校春风&刘用权 324
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的臧教授&廖自力 328
一生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周启煌 331
在军校里培育军人的光荣感&高连华 333
母校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马世骏 338
我与哈军工的不解之缘&柯晓雯 341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郭群芳 344
第一代军用计算机的首创者&柳克俊 347
感谢陈赓院长&易晓东 352
郭兴福式的模范教员&张金槐 354
我们的女生班&张蕴玉 359
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胡修林 361
母校铸造了我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方放 367
学以致用献身国防&戴敏民 371
军人的职责是服从&秦吉玛 375
干部子女要求更严&李海渊 377
从黄土地走出来的氢弹专家&唐惠龙 380
一生受益于母校的培养&赵彦山 384
氢弹会战中的中坚力量&陈俊祥 386
从“东风113”到“歼10”&刘悟权 390
军工培养,终生受益&王聚成 394
宋文骢和“歼10”人&伍成明 400
从军队转战文学界&松鹰 408
从清华大学转入哈军工&李实 412
五系65级同学畅谈哈军工&小沁 414
无悔今生&李法鑫 421
没有我们适应不了的地方&尚法尊 425
在不同的岗位上报效祖国&周宏基 428
我的父亲黄景文&黄晓夏 431
回忆父亲周明鸂&周兴汉 434
黑土地记得我们&滕叙兖 436
闪光的军工魂&金谦 438
附录一 创办哈军工将军名录 440
附录二 从哈军工走出的共和国将军 441
附录三 从哈军工走出的院校长 447
附录四 从哈军工走出的两院院士 448
附录五 从哈军工走出的省部级领导干部 450
附录六 纪录片《哈军工》采访索引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