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编 故事源流 3
第一章 一支流动的盗侠武装——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考实 3
一 引言 3
二 规模甚小,骁勇善战 4
三 纵横数省,踪迹无定 8
四 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11
五 降而复叛,叛而被擒 14
六 三点结论 21
第二章 乱世忠义的颂歌——宋元水浒故事思想倾向考释 23
一 引言 23
二 从水浒故事的应运而生看问题 24
三 从水浒故事的“说话家数”看问题 28
四 从水浒故事的演化轨迹看问题 37
五 简短的结论 47
第三章 两宋“忠义人”的英雄谱——水浒故事与《水浒传》文化特征考辨 49
一 以“忠义人”的襟怀写“忠义人” 49
二 绿林与官府的关系:“盗比官好” 50
三 英雄与仇人的关系:“斩草除根” 52
四 英雄与钱财的关系:“劫富自济” 53
五 英雄与女性的关系:“阴人不吉” 56
六 英雄们对生死的抉择:“求生取义” 58
第四章《水浒传》原本无征辽故事考——兼说《水浒传》原本的回数 65
一 引言 65
二 明代中后期的一般说法 65
三 “五四”以后的主要说法 67
四 说“征辽”故事是伪墨 69
五 考辨征辽之真伪的意义 72
六 结论和余论 75
中编 思想艺术 79
第五章 乱世忠义的悲歌 宗宋情结的哀歌——《水浒传》创作本旨考实 79
一 问题的提出 79
二 “啸聚”不忘“廊庙” 80
三 “顺天”出于“护国” 84
四 “颂圣”亦是“诮圣” 89
第六章 “群山万壑赴荆门”——《水浒传》结构形态考略 92
一 引言 92
二 说“群山”:一百零八将的行踪 92
三 说“主脉”:宋江其人的人生道路 97
四 说“荆门”:前为梁山泊,后为蓼儿洼 102
第七章 千古蓼洼埋玉地 落花啼鸟总关愁——论宋江艺术形象的演化 107
一 势成鼎足的三说 107
二 宋江是怎么“落草为寇”的 108
三 宋江是怎么“把寨为头”的 112
四 宋江是怎么“接受招安”的 115
五 宋江接受招安后的结局如何 121
六 结论 125
第八章 说断了尾巴的“蜻蜓”仍是“蜻蜓”——“金本”《水浒传》思想性质小考 127
一 引言 127
二 也谈书名“水浒”的含义 128
三 也谈《水浒传》的“楔子” 133
四 也谈《水浒传》的思想内核 139
五 结论和余论 141
下编 比较研究 145
第九章 论《水浒传》的治平理念——与《三国演义》比较谈 145
一 引言 145
二 意主忠义,旨归劝惩 145
三 以义济忠,以忠齐义 149
四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50
五 结论和余论 155
第十章 论《水浒传》的神道设教和审美特征——与《西游记》比较谈 157
一 引言 157
二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说 158
三 文化特点:借“神境”,说“人间” 164
四 叙事功能:神谕圣谕乃作者自谕 171
五 文化心态:“放眼古今,拿来主义” 177
六 审美特征:以宗教光环为表,以尘俗治平为里 179
七 结论和余论 183
第十一章 论《水浒传》的“明德”观念——与《红楼梦》比较谈 185
一 引言 185
二 “明德”说的由来 186
三 “明德”观念与《水浒传》 187
四 “明德”观念与《红楼梦》 192
五 童心之国与常心之邦 194
六 结语 195
第十二章 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人伦观念——以《水浒传》为中心比较谈 197
一 小引 197
二 说《水浒传》的君臣观 197
三 说《水浒传》的父子观 204
四 说《水浒传》的夫妇观 206
五 结论和余论 210
附录Ⅰ 舒芜先生的信 212
附录Ⅱ 借神道 说人道——说《水浒传》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取向 213
一 引言 213
二 说天罡地煞的“神性”与“魔性” 213
三 说“神谕”和“圣谕”实即作者自谕 216
四 说梁山好汉的三段式生命历程 220
五 结论和余论 224
附录Ⅲ 宋人“说话四家数”考论——试论宋人“说话四家数”的分类标准 226
一 引言 226
二 宋人“说话四家数”的分类方法 226
三 小说和银字儿是否为同一概念 229
四 合生和商谜以及说诨话等小型伎艺是否属于“说话”伎艺的一种 233
五 结论 236
跋语 239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