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3
一、研究旨趣及现状 3
二、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10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四、思路方法和资料运用 16
第一章 基层权力谁做主——清末以来的自治选举与基层权力结构的嬗变 23
第一节 基层权力体系的演变与议会思想的产生 23
一、传统社会的基层权力体系 24
二、基层权力结构的变动 29
三、议会思想的产生与近代绅权的底垫 32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自治选举 36
一、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 36
二、自治选举下的绅权扩张 41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自治选举与基层权力 48
一、国民政府的县自治 48
二、国民政府的基层选举 52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基层权力生态 55
第四节 苏区时期中共对基层权力的改造 60
一、农会与基层权力的改造 60
二、阶级划分对基层权力的挤压 64
三、苏维埃选举下的基层权力 68
四、基层权力改造的局限 72
第二章 制度建构与权力重塑——基层参议会的制度设计与参议员的产生 76
第一节 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 76
一、建构参议会制度的历史逻辑 76
二、参议会的制度建构 85
三、基层参议会的运行机制 91
第二节 基层参议会的设计理念 96
一、团结御侮与抗日救国的理念 96
二、民主运动与基层自治的理念 100
三、道义担当与制度优势的理念 104
四、民众认同与政治归属的理念 108
第三节 基层社会权力主体的重塑 115
一、乡村社会的现状 115
二、权力重塑的路径 119
三、重新解构中间阶层 123
第四节 基层参议员的产生 128
一、选举前的准备 128
二、基层参议员的选举 131
第三章 基层参议员的社会结构——基于社会成分与群体特征的分析 144
第一节 基层参议员的社会成分 144
一、参议员的整体规模及其特征 144
二、参议员中的农民成分 151
三、参议员中的地主士绅 155
四、参议员中的基层妇女 158
五、其他参议员群体 161
第二节 基层参议员的政治成分 163
一、参议员的党派结构 163
二、参议员中的哥老会成员 167
三、参议员中的无党派人士 171
第三节 比较中审视基层参议员的群体特征 175
一、与民国时期的参议员比较 175
二、与其他根据地的比较 179
第四节 基层参议员的社会流动 192
一、农民参议员的社会流动 193
二、边缘群体的社会流动 197
三、士绅群体的社会流动 199
四、参议员社会流动的评价 202
第四章 基层权力的表达——参议员的政治参与及其社会生活 208
第一节 基层参议员的政治参与形式 208
一、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208
二、政治参与的其他形式 212
三、政治参与的特点 217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具体实践 222
一、对基层政府人员的选举与监督 222
二、制定法律法规,积极调查研究 229
三、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各项事务 232
第三节 重要提案议案解析 236
一、提案议案概览 236
二、关于互助合作的提案 238
三、关于防灾备荒的提案 241
四、关于政治作风的提案 244
五、关于妇女与婚姻的提案 248
第四节 参议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252
一、参议员的日常工作 252
二、参议员的社会生活 256
第五章 乡村建设实践——基层参议员与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 266
第一节 中共关于乡村建设的基本主张 266
一、乡村建设应以基层政权建设为旨归 266
二、乡村建设应以民主自治为基础 270
三、乡村建设需要互助合作 273
四、乡村建设应是全方位的建设 276
第二节 参议员与乡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 281
一、参议员与乡村经济建设 281
二、参议员与乡村文化建设 286
第三节 参议员与乡村教育卫生建设 291
一、参议员与乡村教育建设 291
二、参议员与乡村医药卫生建设 295
第四节 参议员乡村建设的成效 300
一、模范乡村大量涌现 300
二、互助合作效果显著 304
三、社会观念明显提升 307
第六章 从参议员到人民代表——基层参议员的历史演变及其地位 314
第一节 从参议员到人民代表的转轨 314
一、参议会转轨的主因 314
二、基层人民代表制度的建构 319
第二节 基层人民代表的自治实践 326
一、战后地方自治的推行 326
二、基层人民代表的自治实践 329
三、基层自治政策的转向 334
第三节 基层参议员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337
一、参议员是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 337
二、参议员是民众心态变化的推动者 341
三、参议员是政府与民众的纽带 344
四、参议员是基层社会“公共身份”的表征 348
第四节 基层参议员民主实践的历史局限 352
一、基层民主管理的局限 352
二、参议会运行中的局限 355
三、“群众”话语在基层的局限 357
四、参议员民主观念并未持久内化 359
结语 364
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