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学心理学&危芷芬 3
第一节 心理学是什么? 3
一.解释行为 4
二.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4
三.心理学的领域 5
第二节 科学心理学的兴起 9
一.心理学的哲学根源 9
二.心理学的生理根源 11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13
一.结构论 14
二.功能论 14
三.佛洛依德的心理动力论 15
四.心理学的转变 15
五.行为论 16
六.人本心理学 17
七.对行为论的反抗:认知革命 18
八.生物革命 19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颜綵思 21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方法 23
一.界定问题:获得研究构想 25
二.设计实验 27
三.执行实验 32
四.执行相关研究 35
五.研究结果的报告与类化 36
第二节 伦理规范 38
一.以人类为参与者的研究 38
二.以动物研究为研究对象 39
第三节 理解研究结果 41
一.描述统计:结果是什么? 41
二.推论统计:区别偶然机会与显著性 44
第3章 演化、遗传和行为&危芷芬 49
第一节 演化科学的发展 50
一.小猎犬号的旅程 52
二.物种起源 52
第二节 天择与演化 54
一.天择的三阶段:变异、选择、保留 54
二.达尔文的天择说 54
三.人类演化的天择 56
第三节 遗传与基因 60
一.基因学的基本原则 60
二.基因多样化的重要性 62
三.性连遗传 62
四.突变与染色体剥离 63
五.基因疾病 63
六.遗传与行为 64
七.研究基因影响 65
第四节 社会生物学 68
一.繁殖策略与养育的生物基础 69
二.利他行为的生理基础 70
三.对社会生物学的评论 71
第4章 行为的生物学&危芷芬 75
第一节 脑及其组成 77
一.神经系统的构造 77
二.神经系统的细胞 79
三.可活化的轴突:活动电位 81
四.与其他细胞的沟通:突触 82
五.简单神经回路 85
第二节 药物与行为 87
一.药物对突触传导的影响 87
二.神经传导素之作用及药物影响 88
第三节 脑研究 94
一.实验剥离 94
二.脑结构的视觉化 95
三.测量脑活动 96
四.刺激脑活动 97
五.改变基因 98
第四节 行为及身体之生理功能的控制 101
一.大脑皮质的组织 101
二.功能侧化 103
三.视觉 105
四.听觉 105
五.身体感觉与空间知觉 105
六.规划与动作 106
七.情节与空间记忆:海马回的角色 107
八.情绪:杏仁核的角色 107
九.自动化行为的内在功能控制 108
第5章 学习兴行为&危芷芬 113
第一节 基本学习历程的研究程序 114
一.Pavlov程序 115
二.Thorndike程序 115
三.Pavlov与Thormdike之学习研究程序的比较 116
第二节 学习条件 117
一.时间接近性 117
二.行为偏离 121
第三节 学习结果 124
一.获得 124
二.消弱 128
三.刺激类化 130
四.惩罚 132
第四节 增强的细胞机制 136
一.长期增益 136
二.感觉学习 137
第五节 熟练学习者的行为 138
一.指示控制 138
二.观察学习 139
第6章 感觉&危芷芬 141
第一节 感觉处理 143
一.转换 144
二.感觉编码 144
三.心理物理学 145
第二节 视觉 152
一.光 152
二.眼及其功能 153
三.光受器对光线的转换 155
四.亮适应与暗适应 156
五.眼睛动作 156
六.颜色视觉 157
第三节 听觉 160
一.声音 160
二.耳及其功能 161
三.环境声音的侦测与定位 163
四.年龄相关的听力丧失 168
第四节 味觉 168
一.受器与感觉通路 168
二.五种味觉 169
第五节 嗅觉 169
一.嗅觉系统解剖 170
二.气味的向度 170
第六节 身体感觉 171
一.皮肤感觉 172
二.内在感觉 174
三.平衡感觉 174
第7章 知觉&危芷芬 177
第一节 视知觉的脑机制 179
一.初级视皮质 180
二.视觉联合区 180
三.脑伤对视知觉的影响 182
第二节 物体知觉 183
一.图形与背景 184
二.完形知觉组织法则 184
三.型态知觉模式 186
四.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处理:特徵与脈络的角色 189
五.知觉(是什么)与动作(在何处)系统:可能的综合 193
第三节 空间与运动知觉 194
一.深度知觉 194
二.视知觉恒常性 197
三.运动知觉 198
第8章 记忆&危芷芬 205
第一节 概论 207
第二节 感觉记忆 208
一.影像记忆 208
二.回声记忆 209
第三节 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 210
一.讯息编码:与长期记忆共同作用 210
二.初始与新近效应 211
三.工作记忆的限制 211
四.工作记忆的类型 213
五.短期记忆的讯息流失 215
第四节 长期记忆的学习与编码 216
一.凝固假说 216
二.处理层次假说 217
三.经由记忆术改善长期记忆 219
第五节 长期记忆的组织 222
一.情节与语意记忆 222
二.外显与内隐记忆 224
三.长期记忆的生理基础 224
第六节 回忆 227
一.回忆与回想 227
二.记忆可以持续多久? 228
三.重新建构:记忆是创造历程 230
四.回忆与干扰 232
第9章 意识&危芷芬 237
第一节 意识作为社会现象 239
一.我们能够瞭解意识吗? 239
二.意识的适应重要性 239
三.意识与沟通能力 240
第二节 选择性注意 244
一.听觉讯息 244
二.视觉讯息 246
第三节 意识与脑 249
一.隔离性失语症:完全无法觉察的个案 249
二.视觉失认症:无法觉察视知觉 249
三.分脑症候群 251
第四节 催眠 253
一.催眠的特徵 253
二.催眠理论 254
第五节 睡眠 257
一.睡眠的阶段 257
二.睡眠的功能 259
三.作梦 261
四.睡眠的脑机制 262
第10章 语言&陈舜文 265
第一节 理解与说出话语 267
一.辨认说话 267
二.理解话中意义 269
三.说出与理解话语的脑机制 272
第二节 阅读 275
一.扫瞄文字 276
二.辨认音素与完整单词:神经心理学的证据 276
三.理解词句的意义 277
第三节 儿童的语言学习 283
一.婴儿对说话声音的辨认 283
二.说话前阶段与第一个单词 284
三.双词期 285
四.成人如何与儿童说话 286
五.学习成人的语法规则 286
六.学习意义 287
第11章 智力与思考&危芷芬 291
第一节 智力:整体或组合? 293
一.Spearman的g理论 293
二.因素分析的证据 294
三.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论 295
四.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 297
第二节 智力测验 300
一.从孟德尔到Galton 300
二.智力测验 300
三.智力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304
四.智力测验的使用与滥用 304
第三节 遗传与环境的角色 306
一.遗传率的意义 306
二.发展期间的环境与遗传影响来源 307
三.遗传率研究的结果 308
第四节 思考与问题解决 311
一.分类与类化 312
二.正式与自然概念 312
三.演绎推理 314
四.归纳推理 317
五.问题解决 318
第12章 终生发展&陈舜文 323
第一节 胎儿期发展 325
一.胎儿期发展阶段 325
二.对正常胎儿发展的威胁 326
第二节 婴儿期与儿童期的生理与知觉发展 327
一.动作发展 328
二.知觉发展 328
第三节 婴儿期与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330
一.反应性环境的重要性 330
二.Jean Piaget的研究 331
三.Vygotsky的认知发展之社会文化理论 336
四.将讯息处理模式用於认知发展 337
第四节 婴儿期与儿童期的社会发展 341
一.促进依附的婴儿行为 341
二.依附的性质 344
第五节 性别角色的发展 347
一.性别差异的性质 348
第六节 道德发展 350
一.Piaget的道德发展理论 350
二.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351
三.评价Piaget和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352
第七节 青春期 353
一.生理发展 353
二.社会发展 354
三.认知发展 356
第八节 成年与老年 357
一.生理发展 357
二.认知发展 358
三.社会发展 360
第13章 动机与情绪&王纪涵 363
第一节 动机是什么? 365
第二节 动机与增强作用 365
一.是什么引发了行为? 365
二.是什么决定著行为的强度? 368
三.是什么决定了行为的持续性? 371
第三节 攻击行为 372
一.生态学研究在攻击行为的研究 372
二.荷尔蒙与攻击 372
三.影响人类攻击行为的环境因素 373
第四节 性行为 374
一.大脑的增强系统对性行为的影响 374
二.性荷尔蒙对性行为的影响 376
三.性倾向 377
第五节 情绪 379
一.情绪是反应模式 379
二.社会判断:视觉额叶皮质的角色 380
三.测量情绪反应:犯罪调查中的测谎 382
第六节 情绪的表达与认识 382
一.人类的情绪表达具有社交的性质 382
二.产生情绪的情况:认知的角色 383
第七节 对情绪的感受 387
一.情绪的理论 387
二.詹朗二氏理论 388
三.脊椎与自动化系统受损对情绪的影响 390
第八节 吃 391
一.是什么開始了一餐? 391
二.是什么结束了一餐? 393
三.肥胖 394
四.神经性厌食症与暴食症 395
第14章 性格&危芷芬 397
第一节 性格的特质论 399
一.性格类型与特质 399
二.性格特质的确认 400
第二节 心理生理取向 404
一.性格特质的遗传率 404
二.性格的脑机制 406
第三节 社会认知取向 407
一.预期与观察学习 408
二.相互决定论与自我效能 409
三.个人变项 409
四.控制所在 410
第四节 心理动力取向 413
一.Freud理论的发展 413
二.心灵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414
三.防卫机制 415
四.Freud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416
五.Freud理论的后续发展:新Freud学派 417
六.有关心理动力理论与研究的观察 420
第五节 人本取向 420
一.Maslow与自我实现 420
二.Rogers与价值条件 421
三.有关人本取向的观察 422
第六节 性格衡鉴 424
一性格的客观测验 424
二.性格的投射测验 425
三.投射测验的评价 426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陈舜文 429
第一节 社会认知 431
一.印象形成 431
二.自我 433
三.归因 434
四.归因偏误 436
五.归因、捷思和社会认知 438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40
一.态度的形成 440
二.态度改变与说服 442
三.认知失调 443
四.自我知觉 445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偏见 445
一.偏见的起源 446
二.自我实现预言 448
三.改变的希望 449
第四节 社会影响与团体行为 449
一.从众 449
二.社会助长 452
三.社会懈怠 453
四.承诺与顺从 454
五.服从权威 454
六.团体决策 456
七.抗拒社会影响 458
第五节 人际吸引和爱情 458
一.人际吸引 459
二.爱情 460
第16章 生活型态、压力、健康&陈昭伶 465
第一节 文化演进:生活型态的选择和结果 467
第二节 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型态 468
一.营养 469
二.适当的身材 469
三.抽烟 470
四.饮用含酒精之饮料 474
五.性传染病及爱滋病 475
第三节 透过自我控制预防不健康的生活型态 478
第四节 压力和健康 480
一.生理为主的压力 480
二.压力的认知评价 482
三.有压力的生活型态与健康伤害 483
第五节 应付每日生活的压力 491
一.压力来源 491
二.压力的因应方式与策略 492
三.压力预防训练 494
第17章 精神疾病的本质与成因&王纪涵 497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499
一.何谓变态? 499
二.关於精神疾病成因的几个观点 500
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第四版的分类架构 501
四.DSM-IV-TR的几个问题 502
五.分类的必要性 504
第二节 焦虑疾患、身体型疾患以及解离疾患 506
一.焦虑疾患 506
二.身体型疾患 512
三.解离疾患 513
第三节 人格疾患 516
一.反社会人格疾患 517
第四节 物质关联疾患 520
一.描述 520
二.可能的成因 520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 522
一.描述 522
二.精神分裂症的亚型 523
三.精神分裂症早期的症候 524
四.可能的导因 525
第六节 情感性疾患 528
一.描述 528
二.可能的导因 530
第18章 精神疾病的治疗&王纪涵 535
第一节 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 537
一.早期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 537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 538
第二节 洞察治疗法 539
一.心理分析与当代心理动力取向 540
二.人本治疗法 543
三.洞察心理治疗法的评量 545
第三节 行为治疗法,认知治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治疗法 545
一.依据古典制约的治疗方法 546
二.依据操作制约的治疗方法 547
三.认知治疗法与认知-行为治疗法 550
四.行为治疗法、认知治疗法,与认知-行为治疗法的评量 553
第四节 团体治疗法与社区心理学 554
一.家族治疗与伴侣治疗 554
二.社区心理学 556
第五节 生物治疗法 558
一.药物治疗 558
二.电击治疗法 560
三.精神外科手术 561
四.对生物治疗法的评价 561
第六节 当事人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 565
一.伦理议题 565
二.选择一位治疗师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