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清代财政与货币问题研究的新取向 1
导言 12
上篇 满足经常军需国用的政策目标 16
一 原额观念与政策目标 16
(一)万历原额与军需筹措 17
(二)国用已足与钱粮蠲免 29
(三)整顿财政 目标不变 40
(四)地丁稳定与收入格局 50
二 赋税征解中的三大关系 61
(一)存留和起运的比例关系 61
(二)赋税承担者之间负担轻重的关系 70
(三)赋税征收与货币币值变动的关系 79
中篇(上) 定额化赋税制度及其缺陷 86
一 清初赋税征收原则的确立 86
(一)《赋役全书》的编纂与赋税应征额的形成 87
(二)赋役合一运动与赋税征收项目的简化 99
二 定额化赋税制度的建立 105
(一)“永不加赋”及其内涵 106
(二)摊丁入地与赋税的定额化 113
三 不完全财政与定额化赋税制度 121
(一)不完全财政及其表现 122
(二)不完全财政与定额化赋税征收 130
(三)不完全财政的危害与养廉银制度 136
(四)加派浮收与地丁正项的亏空拖欠 147
中篇(下) 赋税日常调整与赋额变动趋势 152
一 赋税调整的类型及原则 152
(一)赋额调整的类型及原则 153
(二)赋则的调整及其原则 161
(三)赋税调整税种举例 167
二 赋税调整对赋额变动影响的个案分析——清前期直隶正定府田赋结构及赋额变迁 174
(一)资料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175
(二)各州县田赋结构和赋额变迁 177
(三)几点结论 194
三 全国赋额变迁趋势与赋税调整 228
(一)几个特殊省份的赋额变迁 228
(二)全国地丁银总额的变动趋势 234
下篇 赋税政策的传导途径及其制约因素 237
一 赋税征收工具及其变迁 237
(一)实征红簿与征税依据 238
(二)易知由单的行用与停止刊刻 241
(三)串票(截票)与版串的行用与弊端 248
(四)滚单催征与顺庄编里 254
二 赋税征收方式与基层社会组织 261
(一)里甲组织的承袭与赋役分派 262
(二)摊丁入地与保甲的催科责任 274
(三)宗族组织与赋税征收 285
三 赋税政策效果与吏治 297
(一)赋税征收失控与民众负担加重 297
(二)赋税征解中吏治败坏诸表现形态 303
(三)政策失效的根源:专制制度、不完全财政与时势变迁 310
结语 318
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 321
后记 333
明清纪元简表 336
编后说明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