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货币理论问题 2
1 货币体系的信用基础和价值归宿 2
1.1 导言 2
1.2 货币体系的基石:信用基础和价值归宿 3
1.3 结束语 8
2 货币对经济作用的中性与非中性 9
2.1 导言 9
2.2 有关文献回顾 10
2.3 对中国经济的经验性分析 12
2.4 结束语 16
3 货币体系的可兑换性与信用依赖性 18
3.1 导言 18
3.2 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三次论争 19
3.3 金融业历史论争的现代意义 21
3.4 结束语 25
4 利率理论研究的基本演变路径综述 26
4.1 导言 26
4.2 利率理论研究的演变路径 27
4.3 结束语 32
5 货币定义模糊性与货币本位的选择 33
5.1 导言 33
5.2 货币定义模糊性与货币政策着力点 34
5.3 结束语 40
6 货币主权在汇率变动过程中的作用 41
6.1 导言 41
6.2 货币主权在汇率变动中的作用 42
6.3 结束语 46
7 国际储备货币的中立化趋势之探讨 48
7.1 导言 48
7.2 国际储备货币中立化的实现条件 49
7.3 结束语 54
8 重新认识经济“浸泡在流动性中” 55
8.1 导言 55
8.2 重新认识经济“浸泡在流动性中” 57
8.3 结束语 62
9 货币竞争性发行的“哈耶克命题” 64
9.1 导言 64
9.2 解读“哈耶克命题”及其启示 65
9.3 结束语 69
10 “重回金本位”和“无海图航海” 71
10.1 导言 71
10.2 构建平稳运行的汇率制度 72
10.3 结束语 76
第二篇 现实经济问题 80
11 影响货币供给增加的非政策性因素 80
11.1 导言 80
11.2 影响货币供给增加的非政策性因素 80
11.3 结束语 86
12 经济转型期货币政策效力的无奈性 87
12.1 导言 87
12.2 货币政策效力无奈性的主要表现 88
12.3 结束语 95
13 区域经济失衡与货币性因素的关系 97
13.1 导言 97
13.2 区域经济失衡的“货币性因素”分析 98
13.3 结束语 103
14 泡沫经济中的“加尔布雷思法则” 105
14.1 导言 105
14.2 日本与中国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 106
14.3 中日相关经济问题的比较分析 109
14.4 结束语 113
15 经济产能持续过剩与货币供给路径 116
15.1 导言 116
15.2 产能持续过剩与货币供给路径的关系 117
15.3 结束语 122
16 货币幻觉与房价虚涨和实涨的关系 124
16.1 导言 124
16.2 “货币幻觉”对房价上涨影响的分析 125
16.3 结束语 128
17 “驱赶效应”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129
17.1 导言 129
17.2 “驱赶效应”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影响 130
17.3 结束语 135
18 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政策后遗症” 136
18.1 导言 136
18.2 对宏观调控“政策后遗症”的分析 137
18.3 结束语 142
19 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的基本准则 143
19.1 导言 143
19.2 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的基本准则 144
19.3 结束语 149
第三篇 金融危机问题 152
20 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与效率的艰难抉择 152
20.1 导言 152
20.2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立法过程 153
20.3 结束语 159
21 “金融萧条”的重现与“信用迷失” 160
21.1 导言 160
21.2 从信用危境到信用迷失 161
21.3 结束语 163
22 美元的循环周转机制与国际金融危机 165
22.1 导言 165
22.2 美元循环周转机制的运行及其后果 166
22.3 结束语 173
23 萧条经济学如何解决经济衰退与萧条 174
23.1 导言 174
23.2 萧条经济学解决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方法 175
23.3 结束语 180
24 重读《美国货币史》再认识“货币重要” 181
24.1 导言 181
24.2 金融危机的事实证明了“货币重要” 182
24.3 结束语 188
25 金融监管的“宽柔之手”与“大手覆盖” 189
25.1 导言 189
25.2 金融监管的“宽柔之手” 190
25.3 金融监管的“大手覆盖” 193
25.4 结束语 195
后记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