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的一般意义 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9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是时代要求 10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使命使然 13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需要 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的特殊意义 20
一、中国一百多年立宪和宪法实践历史经验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1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涵括的重大宪法原则和规定 30
三、认真贯彻执行宪法的更高要求和现实紧迫性 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 34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宪法问题的主要观点 35
一、关于“宪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观点 35
二、关于“资产阶级宪法的特征”的揭示 36
三、关于“社会主义宪法的特征”的描述 37
四、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的论述 38
五、关于“政权组织形式”的论述 39
六、关于“选举制度”的论述 39
七、关于“人权的基本理论”的论述 44
八、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般理论见解 51
九、关于“婚姻家庭权利”的论述 52
十、关于“国家机构的一般理论”的论述 54
十一、关于“司法机关的性质、任务与活动原则”的论述 56
十二、关于“宪法的实施与监督的一般理论”的观点 59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宪法问题的主要观点 60
一、关于“宪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论述 61
二、关于“资产阶级宪法的特征”的论述 62
三、关于“社会主义宪法的特征”的论述 63
四、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的论述 64
五、关于“政权组织形式”的论述 65
六、关于“人权的一般理论”的论述 67
七、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般理论”的论述 68
八、关于“宪法必须实行”的观点 69
九、关于“加强宪法实施的监督”的论述 70
第三章 中国宪法学对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阐释 76
第一节 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76
第二节 宪法为经济基础服务 78
第三节 宪法体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79
第四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0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0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8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91
第五节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98
一、宪法指导思想的含义和特征 98
二、中国宪法的指导思想 101
三、宪法指导思想在宪法中的体现 112
第六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17
一、国家性质概述 118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23
第七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36
一、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137
二、社会主义的政权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143
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46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152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体系 15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法理论 153
二、毛泽东的宪法思想 15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贡献 156
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理论 156
二、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 156
三、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 157
四、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157
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158
六、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58
七、关于宪法实施的理论 158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的宪法体现 161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161
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161
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65
三、工人阶级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标志着国家的根本性质 167
四、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 17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179
一、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在历史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179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82
第三节 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
一、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94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01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3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213
二、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222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抉择 224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宪法、法律确立 227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34
第五节 中国的经济制度 243
一、概述 243
二、修改后的现行宪法文本对经济制度的规定 245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化 258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历史发展 259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 263
第六章 依宪、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 270
第一节 依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中国的确立 270
第二节 依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体现 28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2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288
三、中华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 292
四、人类法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301
第三节 依宪、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 306
一、全面落实依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含义和基本要求 307
二、加强依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310
三、坚持“三者统一”,加强党对全面落实依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领导 312
四、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15
五、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318
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321
七、贯彻依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325
八、加强宪法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326
第四节 依宪、依法治国与人权保障 329
一、社会主义宪治、法治理念的确立是保障人权的政治基础 329
二、社会主义宪治、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科学指针 331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权利理论和人权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335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宪法规定及人权入宪 335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宪法规定 335
二、人权入宪及其意义 343
三、认真贯彻实施入宪的人权条款 345
第二节 人权理论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351
第三节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和发展方向 362
一、中国未来人权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先进生产力的保障 363
二、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努力建设人权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364
第四节 中国人权事业的成就 36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 373
第一节 确立宪法的最大权威和最高法律效力 373
第二节 认真贯彻实施宪法 385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92
一、为什么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392
二、怎样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394
参考文献 397
致谢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