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征途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林元,姚润皋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5032808
  • 页数:641 页
图书介绍: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本书从治国方略、理论创造、实践开拓、目标构想、体制创新、政策完善等方面,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新部署和新举措,进行了作全方位的深刻阐发,展示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政治坚定成熟,善于驾驭全局,指挥若定,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伟大风采。

第一章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1

一、庄严的历史责任 1

(一)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1

(二)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阐明 9

(三)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庄严的历史责任 18

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28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关键 28

(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学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35

(三)实践证明: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39

(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学风建设的中心课题 46

第二章 改革发展的新战略与新决策 60

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6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61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64

二、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明确提出新的发展战略 71

(一)《论十二大关系》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71

(二)“两个根本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两大发展战略 77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81

(一)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82

(二)发展是中国解决自己问题的关键 94

(三)稳定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107

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新构想 119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120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0

(三)积极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43

第三章 科教兴国理论的新发展 159

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思考 160

(一)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6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1

(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64

(四)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65

(五)发展科技必须依靠教育 167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教兴国”战略 171

(一)全面阐述科教兴国战略的思想体系 172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80

(三)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86

第四章 两代中央领导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与决策 193

一、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农村改革成功的保证 193

(一)农民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194

(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 195

(三)农业是根本,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位置 196

(四)农业的发展,关键是科学技术,要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97

(五)农业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现“两个飞跃” 198

(六)大力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99

二、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200

三、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 205

四、推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209

(一)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209

(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13

五、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16

第五章 面向新世纪的党的建设 223

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223

(一)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223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遇到了新问题 226

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及总的指导方针 230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丰富内涵 230

(二)党要管党与从严治党 237

三、领导干部讲政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239

(一)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含义 239

(二)“讲政治”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思路 242

四、“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和“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思想 249

(一)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的新实践 249

(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252

(三)深入研究“四个如何认识”问题,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255

五、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主要贡献 259

(一)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59

(二)新的实践条件与对党的建设的新贡献 261

第六章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跨世纪的干部队伍 280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已刻不容缓 280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要求 281

(二)抓住历史机遇,赢得新世纪的需要 284

(三)它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287

二、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对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要求 290

(一)提高干部的个体素质 290

(二)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 314

三、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途径 321

(一)抓好选拔任用好干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 322

(二)教育和提高干部,就必须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 328

(三)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锻炼 340

(四)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一条根本途径 344

(五)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345

第七章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35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力棒 35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拓前进 358

(二)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364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37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蓝图:两代中央领导的思想结晶 384

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 391

(一)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厚思想遗产 392

(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课题 406

(三)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举措 430

第八章 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反对腐败 447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新篇章 447

(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448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群众路线的新内容 454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新境界 462

二、坚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480

(一)腐败现象危害严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 481

(二)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历史与现实的分析 485

(三)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488

(四)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工作重点 493

第九章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01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目标 501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的方针 501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目标 504

(三)依法治国是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要求 509

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走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516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517

(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519

(三)坚持依法行政,保证独立司法 522

(四)塑造现代法精神,普及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527

第十章 爱国主义与祖国统一 533

一、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 533

(一)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 533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37

(三)必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41

二、实现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 545

(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546

(二)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港澳回归祖国问题 547

(三)对台关系的八项主张是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纲领性历史文告 550

(四)捍卫一个中国原则,与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的发表 556

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563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63

(二)在新的国情条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565

第十一章 立足时代特点,运筹国防和军队建设 572

一、立足时代,面对世界 572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572

(二)面向世界,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潮流 574

(三)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 576

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战略任务的统一 578

(一)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579

(二)国防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581

(三)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584

三、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走质量建军之路 587

(一)实施科技强军的发展战略 588

(二)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591

(三)改革创新是军队发展的动力 593

四、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加强军队的全面建设 595

(一)“五句话”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595

(二)实现“五句话”总要求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598

第十二章 跨世纪的外交方略 605

一、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605

(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为跨世纪的外交方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606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10

(三)倡导新型国家安全观 611

(四)坚决反对“人权高于主权”的霸权主义 613

(五)建立新型党际关系思想 614

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外交战略 615

(一)亚太战略 615

(二)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战略 619

(三)全方位外交战略 621

三、走向新世纪的外交实践 625

(一)中美关系 626

(二)中俄(独联体国家)关系 628

(三)中日关系 629

(四)中欧关系 630

(五)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631

(六)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各个领域的活动 632

后记 638

再版后记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