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共和 本体与现象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漫博,马学禄著
  • 出 版 社:海口:海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44352949
  • 页数:519 页
图书介绍:

总序 融合与创新 1

引论 1

一、人类历史的主题 1

二、和平的文化进程 1

三、战争的文化进程 1

四、广义的战争 2

五、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战争与和平 2

导论 5

一、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文化演变 5

二、人与人关系的文化演变 6

三、人与自我文化关系的演变 8

四、文化内涵的四个基本层次 10

五、人类的三大文化系统 12

六、文化的核心是本体与现象的认知 13

七、全球一体化与文化的交汇 16

上卷 19

第一篇 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及文明的性质 19

第一章 人类的失衡与文化的产生 19

一、人类的同一起源与原初平衡态 20

二、种群的多点起源与种群的原初平衡态 21

三、种群的失衡与文化的多点起源 22

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汇 26

第二章 论文化四态与文明三态 32

一、采集与狩猎文化形成的丛林文明——印度文明的典型形态 32

二、农牧文化形成的乡村文明——中华文明的典型形态 34

三、游牧文化与城市文明——欧洲文明的典型形态 36

四、工业化城市文明——欧洲城市文明的展开形式 37

五、信息化城市文明——虚拟文明 39

第三章 文化的展开与文明的演变 41

一、文明的类型反映了人类总文明中的差别性,先进与落后是意识形态的幻觉 42

二、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是丛林文明的必需品 44

三、工业文化是乡村文明的必需品 45

四、采集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工业化城市文明的奢侈品 46

第四章 论文明的性质 48

一、文明的本质 48

二、人类本能乃人类秉承的元能之别性相 49

三、智能乃本能中自知之能 50

四、智能使本能得以延伸,也使本能复归于元能 51

第二篇 元能论 53

第一章 人类对本体的认知历程 53

一、印度人的梵天说与真如圆觉说 53

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说与原子说 59

三、中华文化中的易说与道德说 63

四、内证体系、外证体系与内外合一的体系 67

第二章 元能为现象之本体 68

一、文化现象的能性 68

二、物理现象的能性 69

三、精神现象的能性 71

四、交流的能性 72

第三章 元能体性论 73

一、元能之体 73

二、元能之性 78

三、元能之能所 81

四、元能之自现性——所知之自展开性 82

五、元能之自明性 88

第四章 元能自现论 92

一、元能场唯一据点,分位为无量的能量据点 92

二、净能据点以净能波的方式收放净能,净能波为能的总频 98

三、见分单势的收聚与相分净色根形成色能势 102

四、色能势叠加,生物能质合势 104

五、力能动与现象世界 105

六、多重世界与众生据点的参与 106

七、余能影与虚拟世界 108

第五章 元能境界论 110

一、元能展开的总性、别性与总相、别相 110

二、诸级世界的心、身、器三种相 111

三、界、境、域的总相与别相 119

第六章 宇宙图景的比喻 132

一、元能场与电视的荧光屏 132

二、据点与发光点 133

三、元能分频的多重世界与电视机的多频道 133

四、据点隐显生成世界,发光点隐显生成图像 133

五、宇宙展开的能性与能相,恰如电视机的能与相 134

六、能级之界与频道 135

七、不同之处 135

八、人间觉者乃是掌握遥控器的人 136

第三篇 心维论 141

第一章 心维之识维度与相 141

一、识的分类 145

二、识的分位 147

三、识的衍生关系 148

四、八识、五识与七识、六识见相二分的缘虑关系 153

五、七识与六识的净与染及执性或所知障的产生 160

六、八种识自证分及其关系 163

第二章 心维之识与现象认知 173

一、俱生法执与我执的产生 175

二、分别法执与我执的产生 176

三、我法二执与境界 177

四、知识的发生 178

五、名言相与知识 181

第三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上) 183

一、助伴心维的遍行 185

二、助伴心维的别境 192

第四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中) 203

一、根本绝对的善心 203

二、相对的善心维别性 208

第五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下) 218

一、烦恼心维 218

二、不定心维别相 231

第六章 心维的智维度与能性 235

一、三大文化系统中都有智慧观 235

二、元能智或法界体性智与第九识 240

三、净能智或大圆镜智与第八识 242

四、色能智或平等性智与第七识 245

五、物能智或妙观察智与第六识 247

六、力能智或成所作智与前五动识 250

七、五种智的总体关系与九种识四分态之关系 254

第七章 心维之智识转变及性相双显 255

一、智识性相的结构 255

二、觉悟即转识成智 258

三、性相双显 259

四、总别双显 260

第八章 理性心维模式与城市文明 264

一、理性心维模式的特质 264

二、理性心维模式生成城市文明 268

第九章 玄性心维模式与丛林文明 270

一、玄性心维模式的特质 270

二、玄性心维模式生成丛林文明 281

第十章 道性心维模式与乡村文明 283

一、道性心维模式的特质 283

二、道性心维模式生成乡村文明 289

三、三种心维模式的比较 291

第十一章 智识平衡与宇宙人生 294

一、人生即是阅历 294

二、人生即是净化 296

三、人生即是救赎 297

四、人类的历史 299

五、人生的安排 301

下卷 304

第四篇 众生共和论 304

第一章 众生精神的同源性与共和性 304

一、众生同芯 304

二、同芯同构 305

三、非进化亦非退化 306

四、差异性即是平等性和共和性 307

五、差别性与污染作用 308

第二章 众生身体的共和性 311

一、身相缘于众生共同加持 311

二、以宗教情怀敬畏众生 313

第三章 器界的共和性 316

一、物理现象是精神信息的凝聚 316

二、人类对财富不具独占性 317

三、财富是众生共享的 321

四、东方财货观 323

第四章 众生中人类的定位与作用 326

一、人类是识、身、器开发最完整者 327

二、人类最具足觉性 328

三、人类依流转现身世界,依净化回归本体 328

四、众生依三果流转三界 329

五、人类依刹那善恶因果相续而行显于世间 331

六、人间事业是三因果的和合而成 332

第五篇 人类共和论——世界和谐论 336

第一章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共和时代的来临 336

一、一体化的共和世界 337

二、外部一体化必以内在一体化为根据 339

三、三大文化体系的共和 346

第二章 文化变革中的价值与行为 352

一、价值诉求体系的共和性 353

二、人类行为方式的共和性 371

第三章 文明的性质与共和 380

一、文化与文明 380

二、文明与自性 385

三、文明的同根性 386

四、文明的共和性 387

五、文明的内含与三大关系的侧重 390

第四章 三大文明的奠基与特质 395

一、丛林文明的特质及人类所应吸收的成果 395

二、乡村文明的奠基与特质及人类要吸收的文明成果 405

三、城市文明的特质及人类所应吸收的成果 415

第五章 三大文明的共和 426

一、人类文明的转型 426

二、人类文明的平等与开放 427

三、人类文明的并行与开放 428

四、人类文明政治结构的变革 429

五、人类文明经济结构的变革 431

六、人类文明业态结构的变革 436

七、人类文明人口结构的变革 437

八、人类生活结构的变革 439

九、共和文明的整体性 439

第六章 各种主义对共和文明的蔽障 444

一、每一种主义都是主体观察现象的角度 444

二、种族、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冲突 447

三、意识形态与理想主义 449

四、科学主义与进步主义 451

五、人类中心主义 453

六、宗教信仰 454

第七章 人类共和历史观 458

一、三大文化系统的人类历史观 459

二、人类认知与利用元能的过程 463

第八章 弱力时代 472

一、人类的五种强力 472

二、人类的五种弱力 476

三、三大文明与十力的运用 480

四、三业对诸力的运用 482

第九章 再创共和文明是中国人的世界责任 484

一、中国历史是共和的历史 484

二、再创共和文明是中国人的世界责任 491

三、中国人的旗帜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