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一、动物实验研究 2
二、临床实验研究 2
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3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5
一、健康的概念 5
二、疾病的概念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9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0
一、康复 10
二、死亡 10
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11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3
第一节 水、钠代谢 13
一、正常水、钠代谢 13
二、水、钠代谢紊乱 16
三、水肿 19
第二节 钾代谢 22
一、正常钾代谢 22
二、钾代谢紊乱 24
第三节 镁代谢 28
一、正常镁代谢 28
二、镁代谢紊乱 28
第四节 钙磷代谢 30
一、正常钙磷代谢 30
二、钙磷代谢紊乱 31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34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平衡的调节 35
一、酸碱的概念 35
二、体液中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35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36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40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40
二、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40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3
一、代谢性酸中毒 43
二、呼吸性酸中毒 46
三、代谢性碱中毒 48
四、呼吸性碱中毒 51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3
一、双重酸碱平衡紊乱 53
二、三重酸碱平衡紊乱 55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病理生理基础 55
一、根据pH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55
二、根据病史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55
三、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判断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5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7
第五章 缺氧 60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60
一、血氧分压 60
二、血氧容量 61
三、血氧含量 61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61
五、P50 61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62
一、低张性缺氧 62
二、血液性缺氧 63
三、循环性缺氧 64
四、组织性缺氧 65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66
一、呼吸系统变化 66
二、循环系统变化 67
三、血液系统变化 6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70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70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71
一、氧疗 71
二、氧中毒 72
第六章 发热 73
第一节 概述 73
第二节 发热原因与发生机制 74
一、发热激活物 74
二、内生致热原 75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76
四、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78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79
一、物质代谢变化 79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80
三、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80
第四节 发热处理与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81
一、适度发热的处理原则 81
二、应及时解热的情况 81
三、选择合理解热措施 81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83
第一节 概述 83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83
二、受体的概念和分类 84
三、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84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90
一、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和机制 91
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炎症 93
三、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糖尿病 95
四、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 96
五、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97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99
第八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103
一、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 103
二、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103
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105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110
一、细胞凋亡不足 111
二、细胞凋亡过度 112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114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114
第九章 应激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一、应激的概念 116
二、应激原 117
三、应激的分类 117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11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18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19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21
三、应激时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变化 125
第三节 应激性损害与应激性疾病 126
一、神经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6
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7
三、消化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8
四、免疫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8
五、内分泌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9
六、血液系统变化与疾病 130
七、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 130
第四节 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31
一、避免劣性应激原、过强或过于持久的应激原作用于人体 131
二、及时正确处理伴有劣性应激的疾病或病理过程 131
三、积极治疗应激性损伤 131
四、提高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有糖皮质激素抵抗者机体防御能力 132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33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34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134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 134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35
一、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135
二、钙超载 139
三、白细胞的激活与微循环障碍 141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42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3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4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4
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4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4
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5
七、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45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45
第十一章 休克 148
第一节 概述 148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49
一、休克的病因 149
二、休克的分类 150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151
一、休克代偿期 152
二、休克进展期 153
三、休克难治期 154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156
一、细胞损伤 156
二、代谢障碍 157
第五节 休克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58
一、肺功能的变化 158
二、肾功能的变化 159
三、心功能的变化 159
四、脑功能的变化 159
五、胃肠道功能的变化 160
六、肝功能的变化 160
七、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160
八、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160
第六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61
一、病因学防治 161
二、发病学治疗 161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163
第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4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65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的原因 165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165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67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67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67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67
四、微循环障碍 168
五、其他 168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68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 168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 168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169
一、出血 169
二、器官功能障碍 170
三、休克 171
四、贫血 171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72
一、防治原发病 172
二、改善微循环 172
三、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172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174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175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 175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75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76
第二节 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 176
一、心脏的代偿功能 177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 179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80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81
二、心肌舒张性异常 182
三、心脏各部舒缩性不协调 183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84
一、心输出量减少 184
二、静脉淤血 185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86
一、防治原发病和消除诱因 186
二、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187
三、调整心室前后负荷 187
四、减轻水肿,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87
第十四章 呼吸功能不全 189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190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90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91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194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95
二、呼吸系统变化 195
三、循环系统变化 196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96
五、肾功能变化 197
六、胃肠变化 197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97
一、积极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与诱因 197
二、合理吸氧和提高PaO2 197
三、增加肺泡通气量和降低PaCO2 197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198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一、肝功能不全概念及常见病因 199
二、肝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200
第二节 肝性脑病 202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202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03
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209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10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11
一、肝肾综合征的病因和类型 211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11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213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基本发病环节 214
一、肾功能不全的原因 214
二、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14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216
一、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与分类 216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217
三、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过程与表现 220
四、急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221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222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222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进程及发病机制 222
三、慢性肾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23
第四节 尿毒症 227
一、尿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228
二、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230
三、慢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232
第十七章 脑功能不全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234
二、脑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235
三、脑功能不全的常见表现 235
第二节 认知障碍 236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236
二、认知障碍的表现形式 237
三、认知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38
四、认知障碍的防治原则 243
第三节 意识障碍 243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244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 244
三、意识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45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247
五、意识障碍的防治原则 248
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