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价值 2
二 研究现状述评 3
三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8
第一章 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的理论分析 9
一 制度发生与制度变迁 9
(一)制度发生的逻辑起点:无赖原则 10
(二)制度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12
(三)制度、体制与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16
(四)制度的功能与变迁 19
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 22
(一)“制度领导”与“领导制度”辨析 23
(二)党的领导制度与国家领导制度的共生关系 25
(三)党的领导制度的内涵解读与类型界分 26
三 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 28
(一)何谓领导制度科学化 29
(二)制度科学化的考察标准 30
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 35
(一)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离不开执政党的强力主导 35
(二)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38
第二章 委员会制与中国共产党党委制 41
一 委员会制的历史渊源与实践发展 41
(一)萌发于前国家时期的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 41
(二)初步定型于古代雅典城邦时期 42
(三)完善于中世纪欧洲城市共和国时期 44
(四)成熟于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46
二 委员会制的概念内涵与运行机理 47
(一)委员会制的概念 47
(二)委员会制的运行机理 48
(三)委员会制的组织形态特点 53
三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形式的委员会制 54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形式 55
(二)实行“议行合一”的巴黎公社委员会制 56
(三)苏联共产党的委员会制 57
四 中国共产党党委制的制度属性 59
(一)党委制的概念考证 59
(二)党委制是集体领导体制 61
(三)党委制是党内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 62
(四)党委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构件 63
五 党委制的适用范围 64
(一)委员会制与一长制的历史争论 64
(二)委员会制与首长制的相互借鉴 66
(三)党委制框架下的集体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 68
第三章 地方委员会领导制度的变迁进程与科学化基础 71
一 先进理念的植入:地方党委领导制度的初创(1921—1927) 71
(一)地方党委会领导制度的早期探索 72
(二)组织体制与制度体系初具轮廓 75
(三)地方党委会制度初创时期的外力因素及影响 79
二 战争环境下的集权逻辑:“一元化”领导模式的逐步确立(1927—1949) 81
(一)大革命失败后形成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雏形 82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党委与军队、政权关系的探索 86
(三)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一元化”领导体制 91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委会领导体制与工作方法的新探索 95
三 执政条件下的路径依赖:地方党委会制度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 97
(一)党的八大前后的有益探索 97
(二)“党领导一切”模式的确立 10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委员会”体制 104
四 自发演进与理性设计的双重变迁:地方党委会制度的规范化(1978—2012) 106
(一)确立制度化的改革方向 106
(二)制定规范地方党委会制度运行的根本法规 109
(三)实践创新与制度建设的互动 111
五 确立制度建设新理念:从“制度化”走向“制度科学化”(2007—2012) 116
(一)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命题 117
(二)加强地方党委制运行重点环节的制度构建 117
(三)启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 119
六 探寻制度改革新路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012—) 121
(一)确立顶层设计的总体规划 122
(二)明确制度改革的路径标向 125
(三)以规范权力作为制度构建的根本点和着力点 126
(四)以领导作风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128
(五)推进反腐倡廉的模式创新与制度构建 129
(六)提升制度执行力与培育制度文化的良性互动 130
(七)围绕焦点问题实现制度破题 130
第四章 地方委员会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机理 132
一 地方党委领导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遵循 13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132
(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 134
(三)集体领导原则 136
二 地方党委会组织架构的基本向度 138
(一)纵向的层级关系 138
(二)横向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139
(三)内部的权力分配关系 140
(四)地方党委会组织架构的主要特点 143
三 地方委员会实施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 146
(一)维系和调整党内关系的制度供给 146
(二)维系和调整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 151
(三)维系和调整党社关系的制度设计 160
(四)维系和调整党际关系的基本制度 164
四 实现地方党委制有效运行的基本关系范畴 165
(一)领导与执政:本质上是党的领导制度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 166
(二)决策与执行:组织的性质认定与功能界分的重要因素 166
(三)集权与分权:权力分配和运行的基本方式 167
(四)上级与下级:维系党组织层级结构稳定性和行为一致性的基础范畴 168
(五)集体与个人:确立党委制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的核心范畴 171
(六)监督与制衡:保持组织内在张力的必要条件 175
(七)规模与效率:衡量制度成本与效力的重要因素 176
(八)少数与多数:平衡价值正义性与程序合理性的关键因素 178
第五章 地方委员会领导制度科学化的现实评析 181
一 体制架构:民主化改革取向与过分集权弊端的交织 181
(一)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81
(二)问题再认定:权力过分集中仍是“总病根” 188
(三)类型界分:权力过分集中在体制上的表现形式 197
(四)制度检讨:过分集权体制改革探索的绩效评价 205
二 具体制度:规范化水平提升与效能发挥不充分并存 208
(一)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最高权力“虚置”状态如何改变 208
(二)党的委员会制度:权力的法理关系如何厘清 209
(三)党内选举制度:公正性如何保障 211
(四)党内监督制度:效能低下问题如何破解 214
(五)党政关系制度:如何走出合与分的两难困境 223
(六)党群关系制度:如何保持联系群众的持续动力 226
三 运行机制:突出程序性制度供给与“滞后化”“碎片化”现象的交集 229
(一)改革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取得实质性进展 229
(二)常委会决策体制有待改进 232
(三)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233
(四)议事决策的程序规则有待细化 234
(五)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健全 237
(六)干部选拔任用权的弹性过大 238
(七)党内沟通渠道缺乏贯通性 238
四 制度执行力:认知程度深化与“破窗效应”频现的纠结 240
(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240
(二)执行不足与执行过度并存 241
(三)制度执行中的“破窗效应” 242
(四)特权意识制约制度执行 244
(五)制度执行乏力的原因探析 246
第六章 地方党委领导制度科学化的路径取向 250
一 以科学化理念的厚植为先导 250
(一)科学化的实质是照客观规律办事 250
(二)科学理论指导是前提和基础 251
(三)科学制度是根本保障 253
(四)科学方法是关键 255
二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权力配置为核心 256
(一)体制机制是制度建设的支撑性要素 257
(二)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则 258
(三)权力配置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 260
(四)党的权力的属性界定与运用方式 262
三 构建科学的横向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267
(一)探索和推进党政关系科学化 267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常态化制度化 279
(三)以政协组织为平台,形成良性的党际互动模式 282
四 改革过分集权的党内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 286
(一)实现上下级组织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动态平衡 286
(二)厘清“二级授权、三权分设”的法理关系 294
(三)党代会常任制框架下的党内权力配置模式改革 296
(四)建立体现体制包容性的层级差异性权力结构 300
(五)以限权“一把手”作为体制改革的攻坚节点 304
五 以“县权改革”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307
(一)县级党委会处于地方与基层组织的“接点”部位 307
(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创新的实践样本 309
(三)县委权力公开展示出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的推进路向 313
六 改革与完善党委会工作机制 316
(一)构建科学的常委分工职责体系 317
(二)以票决制为主要方式的议事决策机制 318
(三)完善决议执行环节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319
(四)以党务公开为基础的权力监督机制 320
(五)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务公开机制 321
(六)完善党委问责机制 322
七 以提升制度执行力为根本保障 325
(一)明确制度的价值导向 325
(二)完善制度要素 326
(三)提升制度主体素质 327
(四)培育制度文化 328
主要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