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审美—创作 3
第一章 审美活动与审美活动范畴 3
第一节 审美活动 3
第二节 审美活动范畴 19
第二章 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 26
第一节 生产性审美活动与消费性审美活动 26
第二节 文艺创作以生产审美价值为基本目的 31
第三节 文艺创作的发生是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39
第三章 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 46
第一节 关于审美类型的划分 46
第二节 艺术生产中的崇高 54
第三节 艺术生产中的优美 59
第四节 艺术生产中的悲剧 64
第五节 艺术生产中的喜剧 69
第四章 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 77
第一节 观察与领悟 77
第二节 写真与写意 85
第三节 形与神 91
第四节 虚与实 98
第二编 创作—作品 109
第一章 艺术品的魅力 109
第一节 作品对于人的意义 109
第二节 作品意义的观念形态 121
第二章 审美智慧论 136
第一节 存在的悲剧与超越 137
第二节 沉思与狂欢 149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定型 157
第三章 审美形式论 163
第一节 艺术把握存在的形态 163
第二节 艺术家把握存在的审美风格 173
第三节 形态与风格的统一 179
第四章 审美价值论 185
第一节 作品的多义性 185
第二节 媒介的价值 192
第三节 艺术形态的价值 198
第四节 作品的间文性与独创性 202
第五章 艺术传播论 206
第一节 作品的传播品质 207
第二节 传播的技术条件 211
第三节 传播的文化环境 217
第三编 作品—接受 223
第一章 接受美学的遗产背景与课题意义 223
第一节 理论态度与方法 223
第二节 遗产或背景 232
第三节 课题焦点与学术价值 241
第二章 意义归诸何物:对接受主体的系统性放逐 245
第一节 摹仿说之检讨 246
第二节 作者意图说之检讨 253
第三节 本文意义自足说之检讨 261
第三章 “读”的能动性与历史性 267
第一节 “读”与“写” 267
第二节 读者的广义化 270
第三节 接受的共时维面 275
第四节 接受的历时维面 278
第五节 接受与“误读” 284
第四章 “释义循环”及处置策略 287
第一节 意义中心之转移与“释义噪声” 287
第二节 释义循环 297
第三节 权力与知识意志:走向历史实践 302
第五章 “接受的幽灵”:文艺与历史实践 308
第一节 接受主体:禁忌与骚扰 308
第二节 接受之学与文艺民主 314
附录:审美价值论纲&杜书瀛 316
跋&靳大成 344
后记&杜书瀛 349
再版后记&杜书瀛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