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文化释义与文化特征 1
二、文化的分类 3
三、影视与文化 4
四、影视文化研究思路与方法 6
第一章 影视作品呈现的东西方文化镜像 10
第一节 中国电影传达独具东方特色的意境美 11
一、景为情设情因景现——电影的诗性境界 12
二、以实求虚虚实结合——空灵跳荡的电影影像 15
三、“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银幕视像的人生探寻 16
第二节 西方电影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散射 19
一、类型电影作品的叙事策略解析 20
二、俄罗斯电影中的民族精神 35
三、西班牙电影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节奏 41
第三节 “西风东渐”之后中国对西方类型电影的理论研究 48
一、类型电影研究的理论阐发及其再审视 48
二、对类型电影理论研究的反思 50
第二章 从传统、现代到后现代:电影中文化的嬗变 55
第一节 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早期电影中大团圆现象透视 56
一、传统文化探略 56
二、中国早期电影中大团圆现象的文化透视 57
第二节 现代文化的浸染:中国城市电影的检视与思考 63
一、现代文化的种种 63
二、中国城市电影现代性进程与构建 64
三、当代城市电影中的现代文明之惑 69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对影视艺术的渗透与重塑 76
一、后现代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影响 76
二、中国特色的后现代电影 79
三、黄建新电影作品里的后现代印记 84
第三章 影视剧对红色文化的消费和传播 91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界定及其影视传播 91
第二节 从上海到延安:袁牧之前后创作的比较 92
一、袁牧之前后期电影创作的差异 92
二、袁牧之前后期电影创作的精神关联 101
第三节 延安新闻纪录电影的价值属性及其影响 108
一、现场目击:对斗争和生活流程的同步纪录 108
二、采访摄影:逼近真实的渐近线 110
三、超越局限:纪录片创作的最高“真实” 113
第四节 当今中国军事影视作品的发展态势 115
一、多重文化语境下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117
二、多样的文化选择和创作策略 122
三、个案分析:电视剧《壮志凌云》 125
第五节 新时期传承红色精神的人物形象 129
一、领导干部形象塑造的突破 129
二、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一脉相承的精神价值 132
三、个案分析:电影《生死抉择》 135
第四章 用光影记录与传递近现代历史文化 140
第一节 近现代历史文化与影像再现 140
第二节 “辛亥革命”历史书写的新思路 142
一、在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与虚构的情节之间尽力取得平衡 142
二、在具体的历史场域中塑造人物 144
三、历史的艺术化还原 145
第三节 1931—1945年抗战题材电影的再审视 147
一、时代的流变对于创作的影响 148
二、以抗战功利为主要标准发挥电影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功能 151
三、走向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为必然 153
第五章 性别文化的影像展呈与女性创作 157
第一节 性别文化对艺术创作的框范 157
第二节 男性导演对女作家作品的改编:性别视角的转换 159
一、李安对原作性别立场所进行的置换 159
二、方方小说改编后的男性意识 160
第三节 女性导演的艺术追求和文化价值探寻 164
一、不同代际女性导演的艺术创作回望 164
二、李少红电影作品创作探究 170
第六章 文学与影视:两种文化载体间的关联与互动 176
第一节 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惺惺相惜” 176
一、文学和影视相互带动的正负效应 176
二、处理好文学书写与影像改编关系的策略 177
第二节 小说影视化改编的文本分析 179
一、《海上花》:从小说到电影 180
二、在小说与电影的对接中重新解读《色·戒》 184
三、《我是太阳》改编的启示 187
第三节 武汉作家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195
一、改编中地域色彩的呈现与淡化 195
二、池莉作品的改编 200
三、方方作品的改编 207
附录一 《电影世界》评出的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100部电影精品 221
附录二 中国百年优秀电影目录 225
附录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电影一览表 234
参考文献 238
后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