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不读而还是经典的 1
一、经典与“他人”无关 1
二、经典又靠“他人”存活 3
三、经典是活生生的 4
第二章:鲁迅对死亡意识的思考 6
一、鲁迅研究的新问题 6
二、死亡:鲜明沉重的主题 7
三、生存:深层本质的观念 9
第三章:胡适“五四”时期的矛盾心理 11
一、文化批判与继承传统 11
二、激愤锐意与宽容务实 15
三、社会解剖与个人重塑 18
第四章: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思维 20
一、“一个伟大的未成品” 22
二、“一个伟大的解释者” 28
三、一个锐意的尝试者 32
第五章:郁达夫与巴金的忏悔意识 37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忏悔意识 37
二、郁达夫:赤裸的心灵自白 39
三、巴金:为心中的上帝而忏悔 44
第六章:“不写而还是诗的”——废名创作的顿悟与禅味 54
一、“唐人绝句”之韵 55
二、乡土田园之美 60
三、佛教禅宗之趣 70
第七章:石评梅散文创作的情感特质——兼与萧红等人的比较 77
一、遍尝人生苦难的苍凉 79
二、直达人生的根本体悟 83
三、抒情方式的独异风采 86
第八章:曹禺剧作“对宇宙间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 90
一、《雷雨》:对人类根本命运的探究 90
二、《日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寻求 96
三、《原野》:对宇宙神秘事物的沉思 100
第九章:李劼人长篇三部曲的“历史”结构艺术 103
一、把握历史进程的巧妙连环 103
二、展现“千奇百怪世相”的全景图 108
三、侧视生活内涵的独特角度 112
第十章:戴望舒诗歌——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穿越 117
一、现代派诗歌的“举旗人” 117
二、对古典美的深情依恋 122
三、穿越“雨巷”的求索者 125
第十一章:现实与魔幻的交融——从莫言到鲁迅的文学史回望 130
一、魔幻与现实的文学史追溯 131
二、莫言对魔幻与现实的经典性呈现 134
三、鲁迅对魔幻与现实的历史性建构 139
第十二章:对现实人生与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 145
一、苏曼殊:从宗教文化反观现代社会 147
二、许地山:以现世态度探究终极意义 151
三、冰心:用爱的哲学消解苦难绝望 156
第十三章:信仰缺失的批判——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反省 160
一、对中国原始宗教人文精神的体悟与评判 161
二、中国原始宗教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167
三、权势崇拜与无所不在的“瞒和骗” 175
第十四章:鲁迅创作的心理文化解读 184
一、心理批评和反批评:关于小说《明天》的论争 184
二、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88
三、爱情题材和反封建:鲁迅创作的潜在心理透析 191
第十五章: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宗教文化意蕴 195
一、亦孔亦耶的“信仰之旅” 195
二、“道家女儿”的命运沉浮 200
三、“现代庄子”的“一捆矛盾” 205
第十六章:《空山灵雨》——融合多重宗教蕴味的人生寓言 209
一、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审美表现方式 209
二、一部融合多重宗教玄想的人生寓言 211
三、认同苦难又寻求解脱与超越的主题 216
第十七章:“京味”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 221
一、北京:从记忆到梦想 222
二、平民精神:北京文化的底蕴 225
三、“京味”:小说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小说 230
第十八章:京派作家的文化观 236
一、“京派”与“外乡人” 237
二、京派作家的自然人性观 240
三、京派作家的古典审美情结 244
第十九章: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253
一、京派作家的文化姿态 254
二、京派文学的文化资源 257
三、地域文学研究的文化空间 262
第二十章: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 268
一、新的研究热点:城市与文学 268
二、北京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节点 272
三、北京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279
第二十一章:建构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坐标 284
一、直面文学史真实的一次“对话” 284
二、共时视角下的“先锋”与“常态” 286
三、认知本体中的“精英”与“大众” 287
第二十二章:“新国学”讨论及其向度之观察 290
一、逆潮而动——“新国学”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291
二、以今化古——“新国学”的学科设想 298
三、求知何为?——“新国学”的价值预设 304
四、延伸讨论——“新国学”与“全球学术” 309
第二十三章:“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 315
一、“底层写作”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315
二、“左翼”文学对“底层写作”的借鉴意义 317
三、“写底层”和“底层写”的表达困境 321
第二十四章:“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理论困境与实践难题 324
一、“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的提出 324
二、“跨代作家”时间体例上的整合难题 329
三、“跨代作家”创作风格的一致性问题 335
四、通史编撰的观念统摄问题 339
第二十五章: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343
一、学术研究的姿态问题 344
二、如何评判文学本身的学术价值 345
三、如何真正回到文学自身 346
四、对“现代性”的提法保持清醒 348
第二十六章: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 349
一、关于纵向时间贯穿的问题 351
二、关于横向空间拓展的问题 356
三、关于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的问题 362
第二十七章: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研究的几层探索 367
一、文学谱系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67
二、《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启示 373
三、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研究的价值取向 380
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