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与文化 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修仁著
  • 出 版 社:新学林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9862951644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关於「华人社会与文化」科目 2

第二节 「华人」的指涉与界义 3

一、华 3

二、华人 4

三、中国人 5

第三节 「华人社会」的意涵 6

一、社会 6

二、华人社会—中国大陆 7

三、华人社会—台湾 8

四、华人社会—海外 13

第四节 「华人文化」的意涵 15

一、文化 15

二、华人文化—中国大陆 17

三、华人文化—台湾 18

四、华人文化—海外 19

第二章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特质 21

第一节 地理疆域的初步格局 22

一、山地与高原 22

二、丘陵、平原与盆地 23

三、河流与湖泊 24

四、漠地与荒原 25

第二节 种植与文明 25

一、稻米文化 26

二、小麦文化 26

三、花草树木 27

第三节 华人文化的基本特质 29

一、天地自然相应和谐 29

二、爱乡敬土重视人情 30

三、崇尚伦理轻忽利益 30

四、封建稳定绵延不绝 31

五、民胞物与崇尚礼仪 32

六、刻苦耐劳韧性硬颈 33

第三章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5

第一节 起源 36

一、新石器阶段 36

二、传说阶段 38

第二节 定型 39

一、夏 39

二、商 40

三、周 41

第三节 发展与变迁 42

一、秦 42

二、汉 43

三、魏晋南北朝 44

四、隋唐 46

五、五代十国 47

六、宋 48

七、元 49

八、明 50

九、清 52

十、中华民国 54

第四章 以学术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57

第一节 先秦学术—儒家 58

一、孔子 58

二、孟子 60

三、荀子 61

第二节 先秦学术—道家 63

一、老子 63

二、庄子 65

第三节 先秦学术—墨家、名家 66

一、墨子 67

二、公孙龙 68

第四节 先秦学术—法家 69

一、法、势、术 69

二、韩非 70

第五节 两汉经学 71

一、今文经学 71

二、古文经学 71

第六节 魏晋玄学 72

一、何晏、王弼 72

二、竹林七贤 73

三、郭象 74

第七节 隋唐佛学 74

一、天台宗 75

二、禅宗 75

三、华严宗 76

第八节 宋明理学 77

一、周敦颐 77

二、张载 78

三、二程 78

四、朱熹 79

五、陆九渊 79

六、王守仁 80

第九节 清朝朴学 81

一、清初三儒 81

二、吴派 82

三、徽派 82

四、浙东学派 83

五、清末民初诸儒 83

第五章 文字与图书系统的建立 85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86

一、古老而系统 86

二、文字的统一 89

第二节 汉语与文化 91

一、多方言体系 92

二、汉语的特色 93

第三节 系统的典籍整理与传承 94

一、简册与帛书 94

二、先秦及「秦火」 95

三、图书的分类整理 95

四、类书 98

五、官方与私人藏书 99

第六章 典章制度与政经教育 101

第一节 宗法与礼制 102

第二节 政治体制 103

一、从封建到郡县 103

二、中央官制 105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08

一、土地制度 108

二、赋税制度 110

三、货币制度 112

第四节 教育与科举 114

一、官学及私学 115

二、书院 119

三、科举制度 120

第七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观念 125

第一节 道教信仰 126

一、发展历程 126

二、教义 128

三、派别与分布 129

第二节 佛教信仰 129

一、发展历程 129

二、教义 131

三、派别与分布 132

第三节 一贯道信仰 133

第四节 西方宗教信仰 135

一、伊斯兰教 135

二、基督教 137

第五节 民间信仰与礼教观念 139

一、自然神信仰 140

二、社会神信仰 141

三、其它神灵信仰 142

第六节 价值与思维 145

一、天地君亲师 145

二、士农工商 147

三、价值观 149

第八章 中国文学简述 153

第一节 诗歌的发展 155

第二节 辞赋的发展 161

第三节 散文的发展 163

第四节 小说的发展 167

第五节 戏曲的发展 171

第六节 台湾文学 176

一、日治时期 176

二、战后戒严时期 177

三、解严时期至今 178

第九章 中国艺术简述 179

第一节 器物的发展 181

第二节 雕塑的发展 185

第三节 建筑的发展 188

一、长城 188

二、历代陵寝 189

三、宗教庙宇 191

四、宫殿建筑 192

五、园林建筑 194

六、民居建筑 195

第四节 绘画的发展 197

第五节 书法与篆刻的发展 204

第六节 音乐的发展 209

第七节 舞蹈的发展 213

第八节 台湾的美术 215

第十章 中国的科技与发明 219

第一节 天文与曆算 220

第二节 农耕水利 223

第三节 中医药学 225

第四节 四大发明 228

一、造纸术 228

二、指南针 229

三、火药 230

四、印刷术 230

第十一章 中国的节庆与岁俗 233

第一节 节气及其运用 234

第二节 重要节庆 237

一、春节 237

二、元宵节 240

三、清明节 242

四、端午节 244

五、七夕 246

六、中元节 246

七、中秋节 247

八、重阳节 248

九、除夕 248

第十二章 中国的民生文化 251

第一节 饮食文化 252

一、菜系 253

二、台湾小吃 255

三、茶文化 256

四、酒文化 260

第二节 服饰文化 262

第三节 生养婚丧文化 265

一、生养文化 265

二、婚俗文化 272

三、丧葬祭祀文化 278

第四节 休闲文化 281

一、琴 281

二、棋 283

三、书 285

四、画 287

五、野台戏 288

六、杂技表演 290

七、赌与斗 291

第十三章 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 295

第一节 从絲路到欧洲 296

第二节 东北亚的互动与交流 298

一、韩国 298

二、日本 300

第三节 南洋之路 302

一、郑和下西洋 302

二、周达观出访真腊 303

三、近代与东南亚的交流 305

第四节 唐人街 309

第四章 结论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