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针灸学 1
第1章 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1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1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1
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时期 2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2
六、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
第2章 经络总论 4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4
一、十二经脉 4
二、奇经八脉 6
三、十五络脉 7
四、十二经别 7
五、十二经筋 8
六、十二皮部 8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8
一、标本 8
二、根结 9
三、气街 9
四、四海 9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0
一、经络的作用 10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0
第3章 腧穴总论 12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2
一、腧穴的分类 12
二、腧穴的命名 13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3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3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3
第三节 特定穴 15
一、五输穴 15
二、原穴、络穴 16
三、背俞穴、募穴 17
四、八会穴 18
五、郄穴 18
六、下合穴 18
七、八脉交会穴 18
八、交会穴 19
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19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19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19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20
四、简便取穴 21
第4章 经络腧穴各论 22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经络及其腧穴 22
一、手太阴肺经经络 22
二、手太阴肺经腧穴 22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经络及其腧穴 24
一、手阳明大肠经经络 24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25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经络及其腧穴 28
一、足阳明胃经经络 28
二、足阳明胃经腧穴 29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经络及其腧穴 37
一、足太阴脾经经络 37
二、足太阴脾经腧穴 37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经络及其腧穴 41
一、手少阴心经经络 41
二、手少阴心经腧穴 41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经络及其腧穴 43
一、手太阳小肠经经络 43
二、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43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及其腧穴 47
一、足太阳膀胱经经络 47
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47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经络及其腧穴 60
一、足少阴肾经经络 60
二、足少阴肾经腧穴 6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经络及其腧穴 65
一、手厥阴心包经经络 65
二、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65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及其腧穴 67
一、手少阳三焦经经络 67
二、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68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经络及其腧穴 71
一、足少阳胆经经络 71
二、足少阳胆经腧穴 72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经络及其腧穴 79
一、足厥阴肝经经络 79
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79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82
一、督脉及其腧穴 82
二、任脉及其腧穴 87
三、冲脉 91
四、带脉 92
五、阳跻脉 92
六、阴跻脉 92
七、阳维脉 92
八、阴维脉 93
第十四节 常用奇穴 93
一、头颈部穴 93
二、胸腹部穴 94
三、背部穴 94
四、上肢部穴 95
五、下肢部穴 96
第5章 刺灸法总论 99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99
一、刺法的概念与分类 99
二、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99
第二节 刺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00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00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00
第三节 刺灸法的宜忌 100
一、施术部位的宜忌 100
二、患者体质的宜忌 101
三、病情性质的宜忌 101
四、刺灸时间的宜忌 101
五、特殊情况的宜忌 101
第6章 刺灸法各论 102
第一节 毫针法 102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 102
二、针刺法的练习 103
三、针刺前的准备 103
四、进针法 104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04
六、行针与得气 105
七、针刺补泻 106
八、留针与出针 107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07
十、针刺注意事项 110
第二节 灸法 110
一、施灸的材料 110
二、灸法的作用 111
三、灸法的种类及应用 112
四、灸感及灸法补泻 116
五、施灸的注意事项 116
第三节 拔罐法 117
一、罐的种类 117
二、拔罐法作用 117
三、适应范围 118
四、操作方法 118
五、注意事项 118
第四节 特殊针具刺法 119
一、三棱针法 119
二、皮肤针法 120
三、皮内针法 120
四、火针法 121
五、针刀疗法 122
第五节 电针法 122
一、电针法的作用 123
二、适应范围 123
三、操作方法 123
四、注意事项 123
第六节 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 123
一、穴位注射法 123
二、穴位埋线法 124
第七节 头针 126
一、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26
二、适应范围 128
三、操作方法 128
四、注意事项 129
第八节 耳针 129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129
二、耳郭表面解剖 129
三、耳穴的分布特点 131
四、耳穴的探查方法 131
五、耳穴分区及适应范围 131
六、适应范围 136
七、耳穴操作方法 136
八、注意事项 137
第7章 针灸治疗总论 138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 138
一、治疗作用 138
二、治疗原则 139
第二节 针灸配穴处方 141
一、选穴原则 141
二、配穴方法 141
第三节 刺灸方法的选择 142
一、针灸疗法的选择 142
二、操作方法的选择 142
三、治疗时机的选择 142
第四节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142
一、腧穴特异性与针灸作用 142
二、得气与针灸作用 143
三、量学因素与针灸作用 143
四、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 143
五、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 143
第8章 治疗学各论 144
第一节 急症 144
一、发热 144
二、昏迷 145
三、惊厥 147
四、休克 148
五、内脏绞痛 149
第二节 内科病证 154
一、中风(脑卒中) 154
二、头痛 158
三、眩晕 161
四、痴呆 163
五、面痛 167
六、面瘫 169
七、面肌痉挛 170
八、颤证 171
九、无脉症 176
十、痹证 177
十一、痿证 180
十二、周围神经损伤 184
十三、感冒 185
十四、咳嗽 187
十五、哮喘 189
十六、不寐 191
十七、心悸 192
十八、胸痹 195
十九、郁证 198
二十、胃痛 200
二十一、胃下垂 203
二十二、便秘 204
二十三、呕吐 206
二十四、泄泻 209
二十五、消渴 211
二十六、痢疾 215
二十七、腹痛 217
二十八、胁痛 223
二十九、黄疸 224
三十、腰痛 226
三十一、水肿 229
三十二、淋证 232
三十三、癃闭 234
三十四、遗精 235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237
一、痛经 237
二、月经不调 239
三、崩漏 240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242
五、小儿惊厥 244
六、小儿多动症 245
七、疳积 247
八、小儿泄泻 249
九、小儿遗尿 250
第四节 骨伤科病证 252
一、颈椎病 252
二、肩凝症 254
三、肘劳 256
四、扭伤 258
五、腱鞘囊肿 259
第五节 皮外科病证 260
一、斑秃 260
二、麦粒肿 261
三、缠腰火丹 262
四、神经性皮炎 264
五、肠痈 265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267
一、视神经萎缩 267
二、鼻渊 268
三、耳鸣耳聋 270
第七节 肥胖症 271
第9章 针灸学研究 280
第一节 针灸文献研究 280
一、古代文献 280
二、现代文献 280
第二节 针灸临床研究 281
一、临床适应证范围研究 281
二、腧穴研究 281
三、针灸循证临床研究 282
四、针灸标准化研究 282
五、针灸相关仪器、设备开发研究 282
第三节 针灸实验研究 282
一、经络研究 282
二、腧穴研究 283
三、针法灸法研究 283
四、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284
下篇 推拿学 285
第10章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285
第一节 推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85
第二节 推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286
第三节 推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288
第11章 推拿理论概论 292
第一节 推拿的作用原理 292
一、中医学对推拿作用原理的认识 292
二、推拿作用原理的实验研究 293
第二节 推拿的特点 294
一、经济简便 294
二、无毒副作用 294
三、疗效显著 295
四、易掌握和推广 295
五、保健强身 295
第三节 推拿治疗范围和禁忌证 295
一、推拿治疗范围 295
二、推拿禁忌证 295
第四节 推拿的学习研究内容 295
一、推拿学基础 295
二、推拿练功 296
三、推拿手法 296
四、推拿治疗 296
五、推拿康复 296
六、推拿保健 296
七、推拿的实验研究 297
第五节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297
一、头颈部 297
二、腰背骨盆部 298
三、上肢部 299
四、下肢部 300
第12章 推拿技术概论 303
第一节 推拿解剖学 303
一、脊柱应用解剖 303
二、骨盆应用解剖 304
三、肩部关节应用解剖 304
四、肘关节应用解剖 305
五、膝关节应用解剖 305
六、距小腿关节应用解剖 305
第二节 推拿生物力学 306
一、生物力学与推拿 306
二、脊柱生物力学特性 306
三、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概况 308
第13章 推拿临床实践 311
第一节 推拿治疗总论 311
一、推拿治疗的作用 311
二、推拿疗法的特点 313
三、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18
四、推拿异常的处理及预防 318
五、推拿介质 321
第二节 推拿治疗原则 323
一、治未病 323
二、治病求本 323
三、扶正祛邪 323
四、调整阴阳 324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24
第三节 推拿处方 324
一、推拿手法的选取 324
二、推拿手法治疗时机与时间的选取 325
三、推拿部位选择 325
四、推拿的穴位配伍 326
五、自我推拿法、健身导引功法习练及功能锻炼法 326
第四节 推拿特定穴的运用 327
一、成年人特定穴 327
二、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位置、操作方法、功效、临床运用 328
第14章 推拿学科新进展 335
一、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 335
二、推拿镇痛研究进展 336
三、推拿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研究新进展 336
四、推拿调内分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36
五、腰椎生物力学与椎曲论 337
六、腰突症推拿扳法应用进展 340
第15章 推拿治疗各论 342
第一节 头痛 342
第二节 眩晕 344
第三节 失眠 346
第四节 高血压 347
第五节 胸痹 350
第六节 胃脘痛 352
第七节 胃下垂 353
第八节 慢性胆囊炎 353
第九节 泄泻 354
第十节 便秘 356
第十一节 痛经 357
第十二节 月经不调 359
第十三节 崩漏 360
第十四节 乳蛾 362
第十五节 小儿发热 362
第十六节 小儿腹泻 364
第十七节 小儿疳积 365
第十八节 小儿遗尿 367
第十九节 小儿厌食 369
第二十节 小儿夜啼 370
第二十一节 小儿流涎 371
第二十二节 鹅口疮 372
第二十三节 小儿肌性斜颈 373
第二十四节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374
第二十五节 颈椎病 376
第二十六节 落枕 377
第二十七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378
第二十八节 胸胁进伤 380
第二十九节 椎骨错缝 381
一、颈椎错缝 381
二、胸椎错缝 382
三、腰椎错缝 384
第三十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386
第三十一节 腰椎管狭窄症 387
第三十二节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389
第三十三节 腰椎滑脱症 390
第三十四节 急性腰肌扭伤 393
第三十五节 慢性腰肌劳损 394
第三十六节 骶髂关节紊乱症 396
第三十七节 强直性脊柱炎 398
第三十八节 退行性脊柱炎 400
第三十九节 梨状肌综合征 402
第四十节 臀上皮神经损伤 403
第四十一节 肩部软组织扭挫伤 406
第四十二节 肩关节周围炎 407
第四十三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 409
第四十四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411
第四十五节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412
第四十六节 冈上肌肌腱炎 413
第四十七节 肩峰下滑囊炎 414
第四十八节 肱骨外上髁炎 416
第四十九节 肱骨内上髁炎 417
第五十节 神经卡压综合征 418
第五十一节 旋后肌综合征 420
第五十二节 腕管综合征 421
第五十三节 腕尺管综合征 422
第五十四节 旋前圆肌综合征 423
第五十五节 指部腱鞘炎 425
第五十六节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426
第五十七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427
第五十八节 退行性膝关节炎 428
第五十九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429
第六十节 髌骨软骨软化症 431
第六十一节 距小腿关节扭伤 432
第六十二节 踝管综合征 434
第六十三节 跟痛症 436
附录 439
附录A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439
附录B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针灸学专业——正高级) 441
附录C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推拿专业——副高级) 442
附录D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推拿专业——正高级)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