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昊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16174197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主要内容 5

理论篇 9

第二章 生态理论基础下的都市圈空间演化 9

第一节 生态区与生态区划理论 9

一 生态区的概念 9

二 生态区划的内涵与意义 10

三 生态区划标准与指标体系 13

四 都市圈生态区概念辨析 16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18

一 生态位理论 18

二 互利共生理论 18

三 协同进化理论 19

四 耗散结构理论与混沌理论 19

五 环境承载力理论 20

第三节 都市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演化机理 21

一 都市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1

二 都市圈生态系统演化机理 22

第四节 都市圈生态空间构建与优化 25

一 城市生态空间的组织与特征 25

二 国外都市圈生态空间建设案例 27

三 都市圈生态空间组织优化理论 30

第五节 都市圈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 36

一 都市圈的生态功能 36

二 都市圈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 37

三 都市圈生态功能的协调机制 41

第三章 贫困问题理论与贫困测度 45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类别 45

一 贫困的概念 45

二 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46

三 贫困的类别 47

第二节 贫困的测度及其指标 49

一 贫困的测度 49

二 贫困测度的若干指标 51

第四章 二元结构理论与区域非均衡发展 57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 57

一 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58

二 结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1

三 发展经济学的复兴 65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其进展 66

一 理论解释 67

二 现实解释 68

三 刘—费—拉模型 70

四 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73

五 二元经济结构出现原因和解除路径 76

六 多元结构的实践路径 82

七 结构效应的深化研究 83

第三节 区域均衡发展与结构转型理论 85

一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85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适用性 87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93

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 94

寻因篇 99

第五章 环京津区域经济、人口、城乡发展基本现状 99

第一节 环京津区域经济总量特征 102

一 经济发展 102

二 居民生活水平 103

三 外资、外贸发展 103

第二节 经济结构特征 104

一 环京津地区产业结构 104

二 环京津地区经济结构变动趋势 105

第三节 人口与城乡分布特征 112

第六章 环京津区域贫困产生的自然因素 117

第一节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自然原因 117

一 特殊的区位因素 119

二 恶劣的自然因素 119

三 严重超采和退化的资源条件 122

四 自然生态空间碎片化明显 123

五 水资源匮乏,水污染日益严重 125

第二节 生态环境系统破坏的影响 127

一 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水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127

二 湿地减少、湖泊萎缩、地圈干化直接影响气候变化 131

第三节 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和沙尘暴的影响 132

一 坝上草原过度开垦,土壤风蚀沙化严重 132

二 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沙化、水库淤积 134

三 污染物汇聚,水资源污染严重 135

四 海洋海岸及污染 137

第四节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138

第七章 环京津区域贫困产生的产业和经济因素 144

第一节 转型时期环京津区域部门二元结构的影响 144

一 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147

二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动与聚集 147

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149

四 贫困区域的农民收入差异分析 152

五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分工与竞争 156

第二节 环京津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 158

一 第一产业结构特征 158

二 第二产业结构特征 159

三 第三产业结构特征 166

四 京津冀主导产业结构比较 167

五 京津冀经济圈行政区划经济梯度分析 167

第三节 环京津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影响 170

一 河北省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 171

二 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172

三 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176

四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需求的演变 179

五 结论 183

第四节 环京津区域资源空吸与极化的影响 183

一 二元户籍制度是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184

二 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 186

三 环京津区域农村的极化层级影响 188

第八章 环京津区域贫困产生的政策及制度因素 191

第一节 环京津区域非均衡态势的历史考察 191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92

二 第二阶段:1979—1995年 193

三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 196

第二节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致贫原因 199

一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形成和产生的后果 200

二 贫困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205

三 土地失衡制造新的贫困人口 209

第三节 水资源贡献与使用制度“占补失衡”的影响 210

一 环京津区域的滦、潮河流域生态及水资源情况 210

二 上游地区遭受的旱涝损失及巨大影响 211

三 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护 212

四 滦、潮河流域生态与水环境问题 213

五 生态环境效益与建设保护成本共担的机制 215

第四节 环京津带生态友好型发展研究 216

一 环京津带二元结构突出的态势:相关变量 217

二 构建生态型经济和社会功能体系 218

三 生态型产业发展对生态性发展的促进 219

四 人口控制和劳动力优化是生态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220

五 城镇发展对生态性的影响 221

六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221

政策篇 225

第九章 贫困问题缓解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225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角度的国际贫困问题 225

一 国际上贫困形成理论与评价 225

二 世界贫困状况概述 227

三 中国贫困状况的国际比较 228

第二节 国外缓解贫困的实践 230

一 美国的“南部地区政府和国会实施扶贫计划” 230

二 法国的“山区建设计划” 231

三 欧盟的“基金援助” 231

四 德国的“拨款和贷款政策” 233

五 印度的“看东北政策” 234

六 日本的“发展农业基础建设” 235

第三节 缓解贫困措施的借鉴与启示 236

第十章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的政策思考 238

第一节 促进环京津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平衡 239

一 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 239

二 自然保护区建设 242

三 公益生态建设的机制与措施 243

第二节 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效率 245

一 产业发展的体系 245

二 产业发展的合作 246

第三节 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决策体制 248

一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251

二 区域治理的协调机制 254

建设篇 263

第十一章 首都经济圈建设目标——世界级大城市群 263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新动势 263

一 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的新动向 263

二 “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地位的提升 265

三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66

四 以产业集聚为依托的世界城市群 267

五 产业融合与大服务 268

六 “世界工厂”全球迁移与控制力集中 269

第二节 我国应对挑战的战略调整 269

一 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 269

二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举措 270

三 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软实力的复兴 270

第三节 世界城市功能结构的演变 271

一 城市功能结构形成演变的基础理论 273

二 世界城市功能结构形成演变机制研究 275

第四节 城市化过程与地域空间特征 278

一 北京城市功能结构研究 278

二 中国城市化基本进程 280

三 城市蔓延与扩散思想 282

四 我国新城发展的基本特征 284

第十二章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的经济发展 286

第一节 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发展 286

一 在经济全球化中区域经济突起 286

二 产业群与产业集群战略 286

三 以区域产业集聚为依托的世界城市群 288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 290

一 首都经济圈功能定位 290

二 关于首都经济圈产业链与产业带发展 291

第三节 首都经济圈就业变动趋势 293

一 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变动趋势 293

二 首都经济圈将进入产业结构有序递升的新时期 295

第四节 首都经济圈2020年的就业、人口规模与空间布局 296

一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动与聚集 296

二 2020年首都经济圈就业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的人口规模 298

三 城镇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态趋势 305

第十三章 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的功能布局 308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对城市群的带动 308

一 21世纪初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09

二 空间布局的调整与结构郊区化 315

三 北京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318

四 前瞻北京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政策性取向 324

第二节 轴带拓展与城市结构的趋势 326

一 人口职业空间布局与区县功能分析 327

二 人口昼夜流动的评价 332

三 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336

四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338

五 推进城市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342

第二节 城市圈层重构与城市发展的转型 346

一 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特点 346

二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适度 347

三 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理性预期 348

第三节 首都经济圈世界级大城市群的顶层设计 352

一 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形成机制 352

二 促进首都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加速形成的顶层设计 355

参考文献 362

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