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辞活动和修辞学 1
一 古老而年轻的修辞学 1
二 修辞和修辞学 5
三 修辞学的定义 7
四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11
五 修辞格 14
六 修辞学的范围和功用 18
七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20
八 汉语修辞学中的古与今 27
九 怎样学习汉语修辞学 30
第二章 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 40
一 交际的矛盾 40
二 语言和言语与思维和思想 42
三 语言的世界和物理的世界 49
四 文化的世界和心理的世界 53
五 对象 57
六 自我 60
七 语境 63
八 前提和话题 69
九 得体性 72
第三章 意义 79
一 意义的意义 79
二 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 81
三 同形异义 84
四 同义异形 89
五 社会文化意义和个人联想意义 96
六 语流义和情景义 102
七 模糊义和模糊话语 107
八 显性意义和潜性意义 110
九 表达意义和接受意义 111
第四章 同义手段和语言变体 115
一 同义手段的定义 115
二 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 117
三 显性的同义手段和潜性的同义手段 118
四 同义手段的选择 120
五 语言变体的选择与语言变体 122
六 地域变体 124
七 社会变体 127
八 言文变体 135
九 语体变体和风格变体 144
第五章 语体 146
一 语言的功能变体——语体 146
二 语体的特征与语体的形成 147
三 语体学和修辞学 149
四 公文语体 152
五 学术语体 158
六 文艺语体的定义与特征 164
七 文艺语体的分类 175
八 传媒语体 180
九 语体的渗透、交融与创新 183
第六章 语音 185
一 语音与表达效果 185
二 韵母与韵脚 190
三 声调与平仄 196
四 音节 199
五 节拍 203
六 象声词和联绵词 208
七 衬词和叠音词 211
八 语音句 214
九 谐音 219
第七章 结构 224
一 句际关系和结构模式 224
二 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 228
三 整句和散句 234
四 长句和短句 238
五 词序 246
六 语序 253
七 话语衔接 257
八 插入语和反衔接 261
九 时间和空间 264
第八章 均衡 267
一 语言的均衡美 267
二 对偶 270
三 对照 275
四 排比 280
五 顶针 285
六 回环 287
七 互文 291
八 列举分承 295
九 均衡的局限与超越 300
第九章 侧重 303
一 语言的侧重美 303
二 反复 305
三 递进 315
四 映衬 318
五 撇语和抑扬 320
六 问语 323
七 类聚语 326
八 名词语 329
九 谬语 331
第十章 变化 337
一 语言的变化美 337
二 视点 340
三 双关 346
四 反语和夸张 351
五 婉曲 356
六 析字 360
七 析词 363
八 拟误、顿跌和相反相成 369
九 藏词与歇后 378
十 镶嵌 380
第十一章 联系 387
一 语言的联系美 387
二 比喻 390
三 比拟 401
四 借代及图示 408
五 象征和暗示 412
六 拈连 414
七 移就 416
八 转类 418
九 仿拟 421
十 引用和集句 423
第十二章 风格 429
一 风格和风格学 429
二 言语风格和言语风格学 430
三 言语风格的特点与类型 433
四 言语风格的形成 437
五 藻丽风格和平实风格 442
六 明快风格和含蓄风格 450
七 繁丰风格和简洁风格 455
八 典雅风格和通俗风格 459
九 风格的鉴赏与培养 462
结语 修辞学和辩证法 465
参考文献 468
后记 470
修订本后记 471
第三版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