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选题依据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目标 5
1.3 研究内容 6
1.3.1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6
1.3.2 主体功能区分类与定位 7
1.3.3 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及其演变分析 7
1.3.4 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优化模拟 7
1.3.5 探讨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 8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8
1.4.1 研究方法 8
1.4.2 技术路线 9
1.5 本书特色与创新 9
2 研究综述 11
2.1 主体功能区研究 11
2.1.1 主体功能区划 11
2.1.2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政策 14
2.1.3 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 15
2.2 城市化地区研究 15
2.2.1 城市化 15
2.2.2 城市化地区动力机制分析 16
2.3 农业地区研究 18
2.3.1 农业与农村发展 19
2.3.2 粮食主产区 21
2.3.3 农业地区发展机制 22
2.4 生态地区研究 22
2.4.1 生态脆弱区 23
2.4.2 生态功能区 25
2.4.3 生态恢复 26
2.4.4 生态地区发展机制 27
2.5 区域发展脆弱性 27
2.6 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 31
3 理论解析 35
3.1 空间均衡 35
3.1.1 空间均衡的内涵 35
3.1.2 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的目标和基准 36
3.1.3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均衡 40
3.2 主体功能区 41
3.2.1 基本内涵 41
3.2.2 城市化地区 42
3.2.3 农业地区 43
3.2.4 生态地区 43
3.3 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机制 44
3.3.1 区域发展的一般动力机制 44
3.3.2 城市化地区发展机制 48
3.3.3 农业地区发展机制 56
3.3.4 生态地区发展机制 59
4 不同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分析 65
4.1 研究区的主体功能定位 65
4.1.1 研究区概况 65
4.1.2 评析因子与模型 65
4.1.3 主体功能定位 70
4.2 兴平市——城市化地区 72
4.2.1 基本特征 72
4.2.2 发展条件 73
4.2.3 限制因子 74
4.2.4 面临挑战 75
4.2.5 发展机遇 76
4.3 澄城县——农业地区 77
4.3.1 基本特征 77
4.3.2 发展条件 78
4.3.3 限制因子 80
4.3.4 面临挑战 81
4.3.5 发展机遇 82
4.4 太白县——生态地区 82
4.4.1 基本特征 82
4.4.2 发展条件 83
4.4.3 限制因子 84
4.4.4 面临挑战 85
4.4.5 发展机遇 85
5 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及其演变 87
5.1 脆弱性评价方法 87
5.1.1 数据来源 88
5.1.2 评价模型 88
5.1.3 评价方法 88
5.1.4 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9
5.2 城市化地区脆弱性分析 91
5.2.1 城市化地区脆弱性的一般特点 91
5.2.2 兴平市脆弱性评价 92
5.3 农业地区脆弱性分析 95
5.3.1 农业地区脆弱性的一般特点 95
5.3.2 澄城县脆弱性评价 96
5.4 生态地区脆弱性分析 99
5.4.1 生态地区脆弱性的一般特点 99
5.4.2 太白县脆弱性评价 100
5.5 小结 105
6 基于SD模型的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优化与调控 109
6.1 区域优化调控模型构建 109
6.1.1 模型构建的前提 109
6.1.2 模型构建的思路 110
6.1.3 SD模型技术路线 110
6.2 城市化地区 112
6.2.1 城市化地区SD模型 112
6.2.2 优化方案的设定 118
6.2.3 优化结果及其分析 119
6.3 农业地区 125
6.3.1 农业地区SD模型 125
6.3.2 优化方案的设定 129
6.3.3 优化结果及其分析 131
6.4 生态地区 136
6.4.1 生态地区SD模型 136
6.4.2 优化方案的设定 139
6.4.3 优化结果及其分析 140
6.5 小结 145
7 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选择与保障措施 147
7.1 模式选择的原则 147
7.2 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选择 148
7.2.1 城市化地区 148
7.2.2 农业地区 151
7.2.3 生态地区 155
7.3 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158
7.3.1 要素流动 159
7.3.2 政策保障 160
7.3.3 绩效评价 163
8 主要结论 165
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