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清举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32572540
  • 页数:829 页
图书介绍:

第四章 极端政治化:中国哲学史研究进一步陷入歧途(1966~1976) 393

第一节 “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对教育界与知识分子的估计 393

第二节 冯友兰等学者在“文革”中的遭遇 395

第三节 “批林批孔”和杨荣国、冯友兰等人对孔子的批判 414

一、批林批孔 415

二、杨荣国、冯友兰、赵纪彬等学者对孔子的批判 417

第四节 评法批儒与儒法斗争史观的形成 430

一、儒法斗争史观的形成 430

二、杨荣国对《简明中国哲学史》的修订 435

三、赵纪彬对《论语新探》的修订 437

四、任继愈等学者的中国哲学史通史的写作 443

第五节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材讨论稿 444

第五章 认识史:改革开放后的新探索(1977~1989) 448

第一节 1977年至1989年的社会变动 448

第二节 对冯友兰的批判和冯友兰的复出 451

第三节 对建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反思 457

一、对儒法斗争史和影射史学的批判 458

二、对建国后新范式运用的反思 462

三、中国哲学史的科学化 501

四、建立“中国哲学史学” 507

五、关于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区别 509

第四节 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 512

一、哲学与哲学史 512

二、“促进中国哲学史的科学化” 514

三、哲学史研究的阶级分析法 515

四、哲学史研究的理论分析方法 518

五、“历史的”与“逻辑的”之统一 520

六、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522

第五节 关于孔子、孟子哲学的再评价 524

一、孔子思想的再评价 525

二、孟子哲学的再评价 539

第六节 关于老子、庄子哲学的再评价与研究 543

一、关于老子哲学研究 543

二、关于庄子哲学研究 552

三、若干道家哲学著作通论 561

第七节 关于汉—唐、宋明哲学的再评价与研究 563

一、汉代哲学再评价 565

二、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 568

三、关于道教哲学研究 575

四、宋明理学研究 581

第八节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 614

第九节 若干中国哲学史通史、教材的比较研究 628

一、认识史: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 630

二、理论思维锻炼: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34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和“圆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 636

四、对中国哲学史的若干特点的认识 638

五、关于诸哲学通史的几点反思 639

第十节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640

一、旧邦新命: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内在驱动 640

二、《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方法论 642

三、《中国哲学史新编》古代部分的一些研究特点与成果 652

第十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和人的价值问题 657

一、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657

二、关于中国哲学史上价值思想和人的价值的讨论 665

第六章 方法论的多样化展开与中国哲学生命的复兴(1990~1999) 670

第一节 “国学热”的兴起和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深入 671

一、“国学热”的兴起与辩难 672

二、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凝聚力的研究 676

三、传统、现代化、文化转型与市场经济 678

四、天人合一问题 686

五、“和”的讨论 694

六、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697

七、思维方式研究继续深入 704

八、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 706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 708

第三节 易学哲学方法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716

一、“易学热”的反省和对易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反思 717

二、陈鼓应的“《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及其论争 719

三、帛书《易传》学派归属的争论 723

四、《易》与思维方式及传统文化 726

五、深沉的宇宙意识与浓郁的人文情怀——余敦康的易学哲学研究 730

六、张立文的“和合易学” 732

七、董光璧等人对易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 733

八、象数易学、图书易学研究 735

第四节 朱伯崑的易学哲学研究 736

第五节 儒家哲学、儒学史研究与重建仁学的提出 741

一、儒家哲学新论:人学与重建仁学 741

二、孔、孟、荀研究 745

三、儒学史研究 753

第六节 道家、道教哲学研究与“新道家”的提出 757

一、道家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的形上学传统 758

二、道家生死观 760

三、稷下、黄老道家 761

四、道家哲学主干论 763

五、道家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开展与“当代新道家”的提出 771

第七节 两汉哲学 780

一、汉代哲学大势 780

二、董仲舒研究 783

三、《淮南子》研究 785

四、王充研究 786

第八节 宋明理学研究 788

一、宋明理学通论 789

二、朱熹哲学研究 797

三、王阳明哲学研究 798

四、关于陈献章、湛若水、刘宗周的研究 803

五、关于明清之际 805

结束语:理性的成熟与“中国哲学”的期待 807

人名索引 809

后记 826

补记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