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绪论&袁行霈 1
绪论 2
第一节 河南文化生成、演变的环境条件 2
第二节 河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7
第三节 河南文化的特性和历史地位 11
上编 19
第一章 史前时期河南文化的萌生 19
第一节 原始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 1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文化的起源 22
第三节 铜石并用时代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26
第四节 丰富的史前传说 31
第五节 河南文化的起源与华夏文明的曙光 34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三代河南文化的形成 44
第一节 立国河南的夏朝与二里头文化 44
第二节 建都河南的商王朝与二里岗、殷墟文化 48
第三节 西周王朝在河南的经营与商周文化的融合 52
第四节 辉煌的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55
第五节 礼乐文化起源与西周礼乐文化 5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文化的勃兴 66
第一节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学术 66
第二节 史地学著作的出现 73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兴起 75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私学教育的出现 80
第五节 河南南部的楚文化 82
第四章 秦汉时期河南文化的建构与拓展 87
第一节 思想的进步与宗教的初传 87
第二节 经学、史学与文字学的发展 95
第三节 诗赋、散文的发展 100
第四节 书画与乐舞艺术的发展 103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 106
第六节 学校教育的逐渐完备 10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文化的融合 114
第一节 玄学思想的出现与宗教的传播 114
第二节 学术的兴盛 121
第三节 文学的自觉与创作的繁荣 127
第四节 艺术的发展 131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成就 135
第六节 官学教育的延续与私学的兴盛 139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河南文化的繁荣 145
第一节 哲学与新儒学思想 145
第二节 佛教、道教的兴盛与祆教、摩尼教、景教的传入 150
第三节 骄人的学术成果 156
第四节 诗歌的繁荣与古文运动 159
第五节 多彩的艺术 168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 171
第七节 教育的发达与科举的初创 174
第七章 北宋时期河南文化的鼎盛 179
第一节 象数学与洛学 179
第二节 佛教、道教的持续发展与犹太教的传入 185
第三节 类书的编修与史地、音韵、目录学的新进展 189
第四节 诗歌、散文的新成就与词的兴起 194
第五节 书画、乐舞艺术繁荣与杂剧的出现 197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203
第七节 官学、书院教育与科举的规范化 207
第八章 金元明清时期河南文化的缓慢发展与更新 214
第一节 理学的延续与反理学思想 214
第二节 佛、道二教的衰落与新宗教的传入 220
第三节 方志修纂的兴盛 223
第四节 相对沉寂的文坛 225
第五节 书画、戏曲与乐舞艺术 233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236
第七节 传统学校教育的衰落与新学校的建立 241
下编 252
第一章 三大世界遗产 252
第一节 殷墟 252
第二节 龙门石窟 271
第三节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79
第二章 四大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 300
第一节 洛阳 300
第二节 开封 311
第三节 安阳 320
第四节 郑州 325
第五节 历史文化名城及重要史迹 329
第三章 汉字文化 339
第一节 刻划符号与仓颉造字传说 339
第二节 汉字成熟时期的甲骨文 342
第三节 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金文 347
第四节 李斯的小篆与秦朝文字的统一 352
第五节 汉字字典《说文解字》的编纂 353
第六节 汉字字体的发展 358
第四章 河南姓氏文化 362
第一节 河南姓氏产生的条件 362
第二节 两晋之际河南人的南迁和文化传播 368
第三节 唐、五代河南人的南迁和文化传播 371
第四节 两宋之际河南人的南迁和文化传播 377
第五节 河南人向台湾的迁徙与文化传播 381
第五章 历史文化建筑 389
第一节 宗教建筑 389
第二节 天文台与书院 397
第三节 公用建筑 403
第四节 名人祠庙 410
第六章 历史文化遗存与墓葬 421
第一节 史前聚落遗址与城址 421
第二节 音乐考古与文物 436
第三节 美术文物古迹 445
第四节 陵寝墓葬 453
第七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72
第一节 河南武术 472
第二节 民间传统乐舞 478
第三节 地方戏剧、曲艺 481
第四节 传统工艺 489
第五节 民俗信仰 497
主要参考文献 502
索引 508
后记 525
跋&陈进玉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