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犯罪学理论将去向何方 1
一、趋向一种一般性的理论 1
二、作为犯罪原因的犯罪学 6
三、人的能动性与犯罪学理论 10
四、重整羞耻理论的初步介绍 15
第二章 犯罪学的主流传统理论:标签理论、亚文化理论、控制理论、机会理论及学习理论 19
一、标签理论 20
二、亚文化理论 26
三、控制理论 34
四、机会理论 41
五、学习理论 44
六、关于共识 49
第三章 犯罪学理论需要解释的事实 56
一、十三个发现 56
二、主流犯罪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些发现 64
第四章 犯罪处理过程的家庭模式:重整性羞耻 67
一、导言 67
二、家庭模式 70
三、什么是羞耻 71
四、羞耻与惩罚的分离 74
五、日本的重整性羞耻 77
六、羞耻与亚文化 83
第五章 羞耻为何及如何发挥作用 87
一、有关威慑的文献 87
二、超越威慑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良知与羞耻 89
三、流言蜚语的过程 95
四、犯罪之“课程表” 97
五、社会化过程中断所带来的问题 100
六、结论 101
第六章 有利于重整性羞耻之社会条件 106
一、相关比较研究 106
二、定义“社群主义” 107
三、社群主义与羞耻 108
四、社群主义与重新整合 110
五、相互依赖的影响因素 113
六、文化同质性 118
七、结论 121
第七章 重整羞耻理论之总结 123
一、图示 123
二、关键词 125
三、重整羞耻理论的简要总结 127
四、生态学的错误 129
五、重整羞耻理论解释犯罪问题的能力 130
六、犯罪学理论的转轨 133
第八章 重整羞耻理论之检验 134
一、民族志学的研究 134
二、历史学的研究 137
三、调查研究 147
四、基于官方统计数据的宏观社会学研究 149
五、实验性研究方案 150
六、结论 152
第九章 重整性羞耻与白领犯罪 153
一、导言 153
二、公众宣传对于公司犯罪人的影响 154
三、烙印化与亚文化的形成 157
四、自律与惩罚的家庭模式 164
五、社群主义 166
六、迄今为止的结论 170
七、控制单位犯罪的一些启示 171
第十章 羞耻与好的社会 185
一、导言 185
二、重新认识人的能动性 186
三、斯坦利·科恩的困境 188
四、羞耻与不公正 190
五、悔改的作用 195
六、超越宽容与理解 200
七、超越个人主义 203
八、对家庭与其他机构间社会化过程中断的连接 210
九、对刑事司法政策的启示 213
十、对警察的启示 219
十一、结论:重整性羞耻与好的社会 221
参考文献 224
索引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