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啸霆主编;杨瑜玲,张亚娜,张晓荣,王立志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40328219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对全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方法作概要式的定性描述或鸟瞰。教材编写借鉴以往同类教材的相关经验,在保证基本知识的科学性、丰富性、系统完整性和简明可学性的基础上,于观念、内容、体例、形式等方面都依据学界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一定拓展和探新。在观念上,书中明确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突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科学和技术观,并特别凸显了古代博物学和东方思想的基础地位;在内容上,书中增加了近年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学科新知识,如工程学和公民科学素质等内容;在体例上,全书坚持史、论、用三结合的立场,突出了科学和技术使用中的人文关怀和伦理约束;在形式上,为便利读者特别是学习中的系统把握而专门增加了延伸阅读和思考题等辅助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握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本书适合高等学校非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现代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或自学读本,也适合于各类读者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一般性了解或提升科学与技术素质时选用。

绪论 科学与技术概述 1

第一节 科学 1

第二节 技术 7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0

第一篇 科学技术的由来 16

第一章 古代科学和技术的起源 16

第一节 古代科学和技术的萌芽 16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和中国科学技术规范的建立 23

第三节 中古时期科学技术的演变 33

第二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形成 45

第一节 近代科学诞生的社会基础 45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 51

第三节 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 60

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73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 73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意涵 76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80

第二篇 现代科学 92

第四章 现代物理学 92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危机 92

第二节 相对论 96

第三节 量子力学 100

第四节 物质结构理论 103

第五章 现代化学 109

第一节 现代化学的形成 109

第二节 现代化学的新发展 112

第三节 现代化学的新理念——绿色化学 123

第六章 现代生命科学 127

第一节 现代遗传学 127

第二节 神经生物学 135

第三节 现代医学和现代生理学 142

第七章 现代天文学和现代地球科学 149

第一节 现代天文学 149

第二节 现代地球科学 161

第八章 现代数学科学 174

第一节 现代数学危机及其争论 174

第二节 现代数学科学的重大进展 178

第三节 现代数学科学的新分支 182

第九章 复杂性科学和交叉科学 189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兴起 189

第二节 复杂性科学的新进展 197

第三节 交叉科学 204

第三篇 现代技术 210

第十章 信息技术 210

第一节 微电子技术 210

第二节 计算机技术 214

第三节 网络化信息技术 220

第四节 信息高速公路与通信技术 225

第五节 激光技术 231

第六节 人工智能 236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 242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开发应用 242

第二节 基因工程 246

第三节 细胞工程 250

第四节 酶工程与发酵工程 255

第五节 医药技术 259

第六节 生物医药技术的未来 266

第十二章 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 269

第一节 新材料技术及其发展 269

第二节 新能源技术概述 277

第三节 核能技术 279

第四节 能源技术新进展 282

第五节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85

第十三章 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 291

第一节 海洋技术的崛起 291

第二节 海洋探测技术 293

第三节 海洋开发技术 295

第四节 空间技术 300

第五节 航天器技术新进展 304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312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312

第一节 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撑 31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316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19

第十五章 工程 326

第一节 工程的基本知识 326

第二节 工程的社会功能 334

第三节 工程安全 340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未来 360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36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364

第十七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教兴国战略 369

第一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其创新体系 369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371

第三节 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373

第四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培育 375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