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现代性的遗产与历史神学的新挑战 1
第一节 现代性的遗产 1
第二节 历史神学的新挑战 17
第三节 恩斯特·特罗伊奇 30
第二章 美国的经验主义与自然主义神学 60
第一节 导论 61
第二节 彻底经验主义与宗教:威廉·詹姆士 62
第三节 美国的经验论神学:道格拉斯·克莱德·麦金托什 79
第四节 美国神学的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亨利·纳尔逊·韦曼 92
第三章 辩证神学:卡尔·巴特、艾弥尔·布龙纳与弗里德里希·戈加登 118
第一节 辩证神学的开端 120
第二节 卡尔·巴特的上帝之道神学中的主要问题 139
第三节 辩证神学的衰落 148
第四节 艾弥尔·布龙纳 152
第五节 弗里德里希·戈加登 167
第四章 卡尔·巴特与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的神学 186
第一节 卡尔·巴特 188
第二节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218
第五章 基督教实存主义 258
第一节 实存主义的关键主题 261
第二节 加布里尔·马塞尔 267
第三节 保罗·蒂里希 272
第四节 鲁道夫·布尔特曼 303
第五节 结论 320
第六章 基督教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之后的美国神学 323
第一节 导言 323
第二节 H·理查德·尼布尔 328
第三节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345
第七章 新神学与超验托马斯主义&弗兰西斯·费奥伦查著 高喆译 385
第一节 新神学的背景与语境 387
第二节 亨利·德吕巴克与新神学 395
第三节 卡尔·拉纳尔 402
第四节 伯纳德·罗纳根 418
第五节 爱德华·施勒贝克斯 433
第六节 结论 445
第八章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与罗马天主教神学的现代化&弗兰西斯·费奥伦查著 高喆译 446
第一节 伊夫·孔加 446
第二节 若望二十三世 452
第三节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 454
第四节 孔汉思 472
第五节 约翰·柯特内·莫雷与宗教自由 483
第六节 汉斯·冯·巴尔塔萨 490
第七节约瑟夫·拉辛格枢机 499
第八节 结论:梵二会议的后果 507
第九章 政治神学与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弗兰西斯·费奥伦查著 高喆译 510
第一节 政治神学 510
第二节 约翰·梅茨 520
第三节 于尔根·莫尔特曼 530
第四节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 539
第五节 古斯塔沃·古铁雷斯 547
第六节 胡安·路易斯·塞冈多 553
第七节 列奥纳多·波弗 560
第八节 结论 565
第十章 过程神学&曹静译 568
第一节 背景 568
第二节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 569
第三节 亨利·柏格森 573
第四节 阿尔弗雷德·诺尔斯·怀特海 575
第五节 查尔斯·哈特索恩 581
第六节 舒伯特·奥格顿 590
第七节 小约翰·B.柯布 605
第八节 结论 620
第十一章 历史与诠释学&弗兰西斯·费奥伦查著 高喆译 623
第一节 沃夫哈特·潘能伯格 624
第二节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639
第三节 保罗·利科 657
第四节 大卫·特雷西 670
第五节 汉斯·弗莱 683
第六节 结论 698
第十二章 福音派神学&董江阳译 700
第一节 背景 700
第二节 基要派对信仰的卫护 702
第三节 “新福音主义” 706
第四节 格利特·科尼利厄斯·伯寇维尔 711
第五节 卡尔·F.H.亨利 730
第六节 新的神学探索 743
第十三章 女性主义神学&莎拉·科克莱著 田海华译 753
第一节 导论:20世纪女性主义神学的语境 753
第二节 玛丽·戴利:迈向“后基督教”的女性主义神学 757
第三节 伊丽莎白·舒斯勒·费奥伦查:耶稣与“平等者的使徒身份” 766
第四节 莎丽·麦克法格:重新思考上帝与性别 778
第五节 露丝·伊利格瑞:女性主义哲学以及对弗洛伊德的批判 788
第六节 结论:女性主义神学中的“差异” 798
第十四章 美国黑人神学&小詹姆斯·伊文斯著 段琪 陈锐钢译 801
第一节 小马丁·路德·金和美国公民权利运动 801
第二节 美国黑人神学的背景 809
第三节 詹姆斯·H·柯恩的黑人解放神学 825
第四节 黑人妇女主义神学:文本,传统和轨迹 835
第十五章 诸宗教神学:基督教对其他信仰的回应&王志成译 848
第一节 导言 848
第二节 排斥论 851
第三节 罗马天主教的立场 859
第四节 宗教多元论的神学辩护 869
第五节 新的基督徒宗教间对话之例证 884
第十六章 20世纪末的基督教思想&尹哲译 890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 891
第二节 戈登·考夫曼:作为想象建构的神学 893
第三节 后现代神学中的激进派与保守派:托马斯·J.J.阿尔提泽,马克·C.泰勒,让-吕克·马里翁 903
第四节 改革宗认识论:对现代基础主义与证据主义的批判 918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主义路线 929
第六节 后自由派神学: 945
第七节 结论 959
索引 962
第一版中译者序 991
第二版译后记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