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一、青春少年时 1
二、问题少年 3
三、少年问题 4
四、从报复到复和理念的转变 6
五、“耻”的功效 9
六、本土的尝试 14
七、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5
八、研究的反身性 18
第一章 文献回顾 20
第一节 “刑”与“耻”的实践 20
一、中国古代的“刑”与“耻” 20
二、国外古代的“刑”与“耻” 24
三、近现代的“刑”与“耻” 26
四、“耻”于刑罚的意义 29
第二节 犯罪与羞耻的理论解释 30
一、心理学的解释 30
二、犯罪学的观点 34
第三节 耻感的产生与发展 45
一、耻感的产生 45
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47
三、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 52
第四节 耻感的文化解读 54
一、关于“耻”的定义 54
二、站在文化的立场上 55
三、耻感与罪恶感 56
四、中国文化对“耻”的理解:脸、面子与“耻” 59
第五节 本研究的结构 65
一、反身性研究 65
二、本研究的理论架构 67
三、耻感概念的层次 70
四、研究的内容 73
五、研究的框架 75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76
第一节 研究对象:少年与触法少年 76
一、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 76
二、关于“犯罪”范围的界定 78
三、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定义 80
四、本研究的选择 81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82
一、什么是深度访谈 82
二、为什么选择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 83
三、本研究使用的是怎样一种深度访谈 85
四、对研究资料的认识 90
第三节 研究中的身份 97
一、研究者? 98
二、倾听者? 100
三、理解者? 101
四、对话者? 102
五、反身性的研究路径 103
第三章 研究发现1:耻感的漂移与屏蔽 106
第一节 理性、个人神话与荣辱感 106
一、少年犯罪是理性选择的吗? 107
二、耻感与个人神话 111
三、耻感与荣誉 117
第二节 “罪”与“耻”的中和 119
一、中和技术 119
二、中和技术的运用 122
三、小结 125
第三节 耻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阶段 126
一、分析 126
二、对话 129
第四章 研究发现2:耻感的唤起与回归 130
第一节 个人神话的破灭与污名 130
一、神话的破灭 130
二、污名 132
第二节 反思与救赎 135
一、反思与面对 135
二、救赎 146
第三节 耻感发展的稳定状态阶段 149
一、分析 149
二、自我回顾 152
第五章 研究发现3:改过与自新——对“耻”的想象 154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 154
一、历史是一面镜子 154
二、现实的一堵墙 159
第二节 未来与反思 165
一、少年人的未来 165
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170
三、瞻前顾后 172
第三节 耻感的发展阶段 175
一、分析 175
二、我的想象 179
第六章 结语与反省 181
第一节 从无到有的自我反思 181
一、过去、现在和未来 181
二、分析 188
三、研究者的感言 190
第二节 未完的结语 191
一、与理论对话 191
二、本研究的发现 192
三、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196
四、本研究对于研究者的意义 198
五、本研究中的不足 199
六、研究的展望 201
附录 205
参考文献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