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清举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32572540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

关于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若干思考——代前言 1

引子 1

第一章 范式转型: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的引入(1949~1956) 5

第一节 新范式的引入和确立 5

一、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的翻译出版情况 6

二、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的基本内容 7

三、学术界对日丹诺夫讲话的接受 12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17

一、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18

二、有组织的思想改造运动的展开 19

三、学习和接受《实践论》 23

四、参加土地改革 33

五、运动的洗练与体制的改变:“三反”、“镇反”运动与院系调整 36

六、对电影《武训传》、梁漱溟、胡适等人以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42

七、苏联专家对中国哲学史界的影响 55

第三节 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自我批判 69

第四节 新范式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初步成果 74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75

二、《中国哲学史讲授提纲》 91

三、《哲学史简编》 113

四、张岱年关于张载的研究以及围绕张载哲学的商榷 115

五、熊十力出版《新唯识论》删减本 118

第二章 新范式的初步反思与挫折(1957~1959) 119

第一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思条件的形成 119

第二节 新范式的初步反思 121

一、反思的先声 121

二、反思的进行 125

第三节 反思的挫折:“反右”与“反修” 211

一、“双百”方针的继续强调和“反右”运动的兴起 211

二、学术界的政治运动与“反右” 216

三、从反对教条主义到批判修正主义 222

四、冯友兰的自我批判 235

五、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 238

第四节 1959年前后关于老子哲学的讨论 239

一、讨论的缘起与始末 240

二、讨论的内容 242

第三章 新范式下的继续探索(1960~1965) 256

第一节 1960年至1965年间的政治形势与思想学术领域的批判 257

一、政治、社会形势 257

二、对各种学术观点的批判 258

第二节 对冯友兰政治批判的继续和冯友兰的政治活动与反省 260

第三节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化问题的论述 263

一、冯友兰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和相互转化的论述 263

二、贺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和相互转化的论述 264

三、汤一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的论述 267

第四节 关于孔子哲学的讨论 268

一、关于孔子的阶级立场问题 269

二、关于孔子思想内容的分析 273

第五节 “仁”的超阶级性、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的讨论 279

一、关于“爱人”的超阶级性问题 279

二、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讨论 289

第六节 关于庄子哲学的讨论 304

一、关于庄子哲学的性质 304

二、关于庄子的阶级基础及社会作用 311

三、关于庄子书、庄子思想与庄子人的关系 313

第七节 关于王夫之哲学的讨论 316

第八节 对冯友兰若干其他观点的批判 319

一、对“君师分工论”的批判 319

二、对“中国没有资产阶级哲学”的批判 320

三、对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论的批判 321

第九节 关于《周易》哲学研究及其所衍生的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 326

一、李景春与冯友兰的争论 326

二、围绕李景春《周易》哲学研究所引发的争论 327

三、防止把古人现代化:从《周易》哲学研究讨论衍生的哲学史方法论讨论 330

第十节 关于阶级分析和历史观点统一问题的讨论 333

一、对于严北溟“孔子立场反动,思想进步”论的批判 333

二、对于刘节“唯仁论”和“天人合一”论的批判 334

第十一节 若干中国哲学史通史研究 338

一、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 338

二、文科教材: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 349

三、侯外庐的《中国哲学简史》 352

四、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通史研究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