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实录 1998-2008》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宁主编;熊志军,杨永萍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4144512
  • 页数:5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1998~2008年间国企改革的场景,从“三年脱困”的一系列改革——减负放权,重组改制、减员增效,增资减债、关闭破产、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等,到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直至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国有企业开始走上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发展之路,涵盖了其间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出台以及实施过程。

引言 1

第一章 破冰起航:1998年以前的国有企业改革 3

一、国企沉浮: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挑战 5

(一)为共和国奠基:初步建立起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5

(二)体制之困:“笼中鸟”难飞 6

(三)困境破局:在市场中探寻改革新生之路 8

二、放权让利:走向市场的现实起点 9

(一)四川扩权捷足先登 9

(二)政策引导为扩权改革助力 11

(三)活力在改革中迸发 12

三、经济责任制:责任与权利之间的权衡 12

(一)跟着实践走——经济责任制的兴起 13

(二)不拘一格的创造——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14

(三)有限的成效推动新的探索 16

四、“利改税”: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初步尝试 16

(一)试水“利改税” 17

(二)“放水养鱼”:第一步“利改税” 17

(三)“打破条块”:第二步“利改税” 18

(四)“利改税”的得失 20

五、经营方式的变革:承包经营责任制 20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应运而生 20

(二)承包制方式百态 25

(三)“一包”并不“全灵” 27

六、股份制出场:实践呼唤深层的制度创新 29

(一)全新视角——股份制的引入 29

(二)走向制度创新之路 31

七、破“三铁”:深层利益关系的调整 32

(一)转机制——回归市场的条件 34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 35

(三)玻璃门里的“三铁” 36

八、制度规范:揭开改革新篇章 37

(一)八年磨出《企业法》 37

(二)破产制度在法律上确立 39

(三)《转机条例》再出招 39

(四)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前台 41

第二章 浴火重生:国企三年脱困 43

一、改革进入地雷阵 45

(一)旧体制的遗产 45

(二)屋漏偏逢连天雨 46

(三)不堪重负陷困境 47

(四)优胜劣汰求生存 48

(五)不仅仅是为了脱困 52

二、务实的选择:改革与脱困相结合 54

三、锁定脱困目标:“六五九九” 56

(一)脱困的对象是谁 56

(二)现实与理想之间 59

(三)目标的最终确定 60

(四)靶心——“6599” 62

四、统筹协调:攻坚的组织保障 65

(一)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65

(二)四项基本的工作制度 67

五、脱困举措:多管齐下治沉疴 70

(一)中央政府:着眼全局出政策 70

(二)地方政府:落实责任解难题 79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 83

六、“对症下药”:办法总比困难多 85

(一)“三改一加强”与企业内部管理 86

(二)“将熊熊一窝”与领导班子调整 88

(三)“七个一批”与结构调整 90

(四)“企业不能消灭亏损,就要消灭亏损企业” 91

七、数字说话:经受住实践检验 93

(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3

(二)数字的说服力 94

(三)数字游戏还是真实成效 96

(四)一场承上启下的改革 99

(五)前路漫漫待求索 102

第三章 回归市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 107

一、风雨中摇曳——国有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109

(一)困境扫描 109

(二)夹缝中的尴尬生存 112

(三)压力倒向地方政府 114

二、倒逼出来的改革 115

(一)困境中的选择 115

(二)放开搞活天地宽 116

(三)地方主导唱大戏 120

三、草根的智慧——各显神通的改革路径 123

(一)中小企业变革路径扫描 123

(二)殊途同归——必须迈过的三道坎 128

(三)“有形之手”在改制中的作用 132

四、深层的突破:产权与身份的双重变革 133

(一)长沙实践——“两个置换” 134

(二)“产权”与“身份”的双重变革 136

(三)“两个置换”推动的制度创新 137

五、好戏连台 139

(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陈光与菏泽的故事 139

(二)“招花引蝶”——兼并联合中大庆杜尔伯特“伊利”的诞生 143

(三)“钱从哪里来”——四川宜宾改制中的产权转让 144

(四)动之以情、安之以利——山西省左权县企业改制中的员工一企业关系调整 146

六、“四两拨千斤”——国有经济新格局 148

(一)“改制退出”形成新格局 148

(二)“退”出来的国有资本控制力 150

(三)有所不为增效益 152

七、敢为天下先——为国企全面改革探路 153

(一)在关键难点上敢于突破 154

(二)压力将地方政府推向前台 155

(三)攻坚战与持久战 156

(四)市场化方向与“渐进式”路径 158

第四章 谈“破”不变色:5000户国有困难企业退出市场之路 163

一、国企退出:一道从未遇到的难题 165

(一)那些回天无力的国有企业 165

(二)“堰塞湖”之忧:缺乏市场退出通道 167

二、求解“中国特色”的退出通道(1994~1998年) 169

(一)动议政策性关闭破产 169

(二)从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起步 170

(三)政策变形——“假破产、真逃债” 172

(四)明确规则最重要 175

(五)规范破产才是退出市场的最好方式 177

三、政策性破产:结构调整的催化剂(1999~2003年) 182

(一)把劲儿用在刀刃上——促重点行业调整解困 183

(二)国阅33号文件与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 185

(三)中办发11号文件与资源枯竭的矿山 186

(四)特殊的军工企业的破产政策 191

四、渐进转轨:从政策性破产向依法破产过渡(2004 ~2008年) 192

(一)新《破产法》出炉 192

(二)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班车” 193

(三)最后收尾的中央企业 197

五、功不可没:特殊时期的特殊退出方式 199

(一)特殊背景下的攻坚战 199

(二)身后未尽事 200

(三)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挑战 204

第五章 艰难的抉择:千万国企员工挥泪告别旧体制 207

一、人往哪里去——改革遭遇拦路虎 209

(一)被固化的“契约” 209

(二)超载的大船 210

(三)绕不过去的坎儿 212

(四)从“企业人”到“社会人” 213

二、夹缝中走出来的路 215

(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们——分流富余人员的早期实践 216

(二)分离第一步——应运而生的再就业中心 220

(三)华山不止一条路——探索多种分流减员的方式 224

(四)平稳着陆——再就业中心与社会保障体制“并轨” 226

(五)巧解难题——从“三条保障线”到社会保障体制建立 228

三、“引水入渠”——实施再就业工程 232

(一)大庆事件——警钟敲响了 232

(二)“放水”更须“挖渠”——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相结合 235

(三)改出一片新天地——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239

第六章 轻装上阵: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 257

一、不能承受之重——国企曾是小社会 259

(一)特殊历史条件的“双面人” 259

(二)历史之重到底有多重 260

(三)转轨遇到绊脚石 262

二、回归企业的本质——坎坷的分离之路 266

(一)非不为而是不能也 266

(二)因势利导化解历史难题 268

(三)轻装好上阵 281

三、想说分离不容易 283

(一)犬牙交错的国有企业与社会职能 283

(二)政府职能要归位 284

第七章 内功的修炼:国有企业管理的转型与升级 291

一、管理转型——走向市场经济的生死抉择 293

(一)计划框架内的企业管理工作 293

(二)竞争推动企业管理转型 293

(三)向内看、练内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295

(四)实施纲领:《“九五”企业管理纲要》 296

二、邯钢经验——两个根本转变的一面旗帜 298

(一)危机变革:邯钢经验的产生背景 298

(二)大道至简:邯钢经验是什么 299

(三)雪中送炭:像学大庆那样学习推广邯钢经验 303

三、亚星经验——以制度建设加强购销管控的典范 304

(一)利益博弈:亚星经验的产生背景 304

(二)分权透明:亚星经验是什么 307

(三)法剑出鞘:将成功经验提炼成管理法规 309

(四)双管齐下:经验引导和法规约束兼行并举 310

四、进入市场的必修课——管理转型与升级的攻坚之战 311

(一)《基本规范》及其《读本》:改革管理成功经验之集成 311

(二)标杆的力量:许继“破三铁”的改革经验 312

(三)“天大的事”:广西营造改革氛围推动改革的经验 317

五、追逐现代管理的脚步——迎接企业信息化的挑战 320

(一)科学管理的新跨越 320

(二)三个案例的启示 321

(三)一个地方的经验 327

第八章 微观主体再造:现代企业制度出台始末 331

一、寻求制度上的突破——决策之前的“功课” 333

(一)实践中求解 334

(二)聚焦制度创新的难点 337

(三)“他山之石”——“请进来”和“走出去” 337

(四)《调研报告》的出炉 340

(五)十四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方向 343

二、百户试点企业探路 347

(一)统筹协调抓落实 347

(二)群策群力定方案 350

(三)扎根实践寻路径 353

(四)试点落户100家 358

(五)多管齐下建平台——配套改革措施 359

(六)来自高层的重要关切:一次高规格的工作会 362

(七)试点工作的组织与部署 364

三、攻坚克难:新制度与老国企对接 365

(一)最高层的亲自参与和推动 365

(二)关键在于新旧制度的转换 366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丰富多彩的试点实践 369

(四)三家国家控股公司参与试点 371

四、进入深水区的启示 375

(一)试点的收获 375

(二)待解之结 378

(三)“基本规范”为现代企业制度立规 379

五、千秋大业:夯实国企制度之基 382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篇大文章 382

(二)理想如何在现实中扎根 382

(三)制度创新考验改革者的决心 383

第九章 出资人登场:探索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践 391

一、蹒跚起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破局 393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探索 393

(二)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工作成效 397

二、孕育新体制——过渡时期的国资管理体制 398

(一)中企工委的成立及其职能 398

(二)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作用 400

(三)“九龙治水”——出资人缺位 403

三、出资人“上岗”: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 404

(一)“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国资委职能定位 405

(二)国资委内设机构及人员来源 407

(三)履行职责的法律框架 409

(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待完善的国资监管体制 412

四、不做“婆婆加老板”——国资委起步阶段的工作 412

(一)开前门、关后门、堵旁门,规范改制 412

(二)清产核资、弄清家底 420

(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建设 425

(四)“比资产负债表更重要”——建立业绩考核机制 429

(五)“绩效评价的尺子”——薪酬激励制度改革 435

(六)“企业的永动机”——有序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 440

(七)“优化资源配置的保障”——规范国有产权管理 445

(八)“战略是先导”——结构调整与投资规划管理 449

(九)“人是第一要素”——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 453

第十章 定位引领者:国有企业战略布局调整 461

一、“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国有企业并非越多越好 463

二、“一盘棋”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个战略问题 464

三、“拆分”与“合并”——行政主导的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 468

(一)拆分:打破垄断壁垒 468

(二)联合:抱团提升实力 472

四、重头戏——出资人推动下的央企结构调整 472

(一)导向:做强做优 473

(二)战略调整趋规范 478

(三)因势利导不强拧 481

五、提升比较优势——国企实力+市场活力 495

(一)做大蛋糕促发展 495

(二)聚集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 495

(三)国有大公司露头角 495

(四)不争规模的“巨无霸” 496

(五)打造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496

第十一章 公司治理革命:完善国有大企业治理结构的探索 499

一、国企治理之弊——单一产权的国有大企业治理 501

(一)国有独资企业的治理 501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 503

(三)看住“内部人”——“一把手负责制”与公司治理的冲突 508

二、从稽察特派员到外派监事会制度 509

(一)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制度的建立 510

(二)《公司法》助推外派监事会制度 515

(三)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及局限 516

三、打破“内部人控制”:独立董事制度 518

(一)决策应非单方作出——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公司治理 518

(二)不做“橡皮图章”——独立董事制度的积极作用 522

(三)痛苦的磨合——独立董事制度的不足 523

四、“拿来主义”——相关国际经验的比较及启示 524

(一)提高独立非执行董事比例 524

(二)独立非执行董事的选择标准 528

(三)大公司董事长与CEO分设是发展趋势 530

(四)首席独立董事设立及其作用 531

(五)健全的专业委员会 533

(六)公司治理实例——新加坡国有大企业董事会概况 536

五、在规范中创新——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 538

(一)拿自己的权力开刀——从董事会试点寻求突破 538

(二)关键在于规范——试点的主要制度安排和措施 541

(三)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点取得的成效 542

(四)制度磨合待有期——试点的初步经验和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546

附录1 2003年首次公布的189家中央企业名单 560

附录2 1994年国务院确定的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名单 566

附录3 2005~2008年国资委确定实行董事会试点的19户中央企业名单 570

参考文献 571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