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危机中独立投资银行时代的终结 1
1.1 背景: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4
1.2 贝尔斯登危机缘起于固定收益业务 16
1.3 美林证券向固定收益买方业务转型失败 19
1.4 高盛与摩根士丹利选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21
1.5 MF Global倒闭与欧债危机 24
1.6 危机高潮: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 27
1.6.1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始末回顾 28
1.6.2 破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31
1.6.3 破产原因初探与事件逻辑梳理 33
1.7 投资银行破产原因的研究综述:以雷曼兄弟为例 45
1.7.1 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环境 45
1.7.2 交易策略与资产配置 46
1.7.3 金融市场信心对投资银行破产影响 47
1.7.4 高管薪酬对独立投行风险偏好影响 48
1.7.5 投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49
1.7.6 其他角度的研究与综述小结 52
1.8 风险收益对应论在案例分析中的要素与出发点 58
1.8.1 注重资产结构与流动性特征 60
1.8.2 考察证券组合投资与风险分散 61
1.8.3 研究经济周期波动与投资决策 61
1.8.4 分析风险收益对应管理与组织体系性 62
1.8.5 案例研究的意义、目标与价值 63
2 独立投行从金融中介走向全能交易商 73
2.1 独立投行业务线深化与中介形态演化 77
2.1.1 兼并收购业务主线下的纵深发展 78
2.1.2 证券化业务主线下的纵深发展 80
2.1.3 独立投行中介形态演化 88
2.1.4 资产负债杠杆运营特征明显 91
2.2 独立投行创新业务与发展趋势 94
2.2.1 资本市场创新业务 94
2.2.2 投资银行创新业务 97
2.2.3 资产管理创新业务 98
2.2.4 资产证券化业务 102
2.3 独立投行金融危机中的资本运营特点与作用 105
2.3.1 独立投行金融危机期间的经营业绩 105
2.3.2 独立投行资本运营特征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109
2.3.3 过度投机与金融产品异化 121
2.3.4 表外实体融资下杠杆放大作用 123
2.3.5 顺周期风险隐性累积作用 125
2.4 美国投资银行经营的外部监管环境特点 127
2.4.1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历程 128
2.4.2 金融危机前独立投行的监管背景——低利率与市场自由化 132
2.4.3 当代美国投资银行业监管现状 136
2.4.4 独立投行监管的两种困境 140
2.4.5 股权激励与金融创新对监管的影响 144
3 雷曼兄弟经营失败的风险收益对应论分析 149
3.1 投资银行管理轴心的背离——风险收益非对称经营 152
3.1.1 雷曼兄弟经营管理特点的形成背景与启示 153
3.1.2 当代雷曼兄弟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特点 157
3.1.3 权威型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体系 164
3.1.4 部门间净收入导向的股权—现金双重激励制度 168
3.1.5 固定收益买方业务为主的风险收益非对称经营 176
3.2 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原则的背离——高杠杆下固定收益部核心资产集中恶化 179
3.2.1 雷曼兄弟固定收益业务情况简介 180
3.2.2 固定收益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简述 182
3.2.3 商业不动产投资组合丧失流动性 184
3.2.4 主要交易投资组合加重流动性危机 186
3.2.5 不动产信托投资资产套现难度增大 189
3.2.6 完全按揭贷款投资组合减值严重 190
3.2.7 住宅抵押资产支持债券估值困难 191
3.2.8 发行抵押债务担保凭证增大系统性风险 192
3.2.9 衍生品资产风险对冲功能正常发挥 194
3.2.10 公司债券与股权投资组合整体情况正常 195
3.2.11 核心资产分析结论 195
3.3 经济周期与组织体系原则的背离——不良核心资产质量恶化成因 197
3.3.1 董事会成员结构与逆周期经营策略 198
3.3.2 Alt-A抵押贷款业务推动RMBS等核心资产增长 200
3.3.3 使用融资型杠杆贷款业务推动收购 203
3.3.4 价差型商业不动产业务扩张导致CRE与PTG资产激增 206
3.3.5 雷曼兄弟多层次风险管理体系与功能 208
3.3.6 交易驱动策略突破风险管理控制 213
3.4 资产结构与流动性原则的背离——从流动性危机走向偿付性危机 220
3.4.1 融资能力先天不足的独立投行 220
3.4.2 貌合神离的资产负债匹配模式 223
3.4.3 核心资产流动性下降产生巨大融资需求 226
3.4.4 去杠杆化过程过于缓慢 229
3.4.5 流动性下降及长期债务偿付危机 231
3.4.6 违规回购交易凸显流动性危机高潮 232
3.4.7 SpinCo流动性增强方案失败 238
3.5 其他因素协同作用加速公司倒闭 241
3.5.1 雷曼兄弟的危机应对策略及问题 242
3.5.2 独立投资银行监管者的职能缺陷 246
3.5.3 监管部门介入下的行业联盟救助计划 255
3.5.4 行业联盟救助计划失败原因分析 259
3.5.5 投机性无券卖空加速公司全面崩溃 262
3.6 交易驱动模式经营失败的跨案例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266
3.6.1 国内券商国债回购交易经营失败案例 267
3.6.2 货币市场基金赎回风波案例 278
3.6.3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经营失败案例 286
3.6.4 交易驱动模式中风险收益对应原则的违背 305
3.6.5 投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307
3.6.6 风险收益对应的立体式经营策略 311
3.6.7 逆周期平滑与流动性缓冲机制 314
4 建立投资银行风险收益对应发展模式 319
4.1 投资银行监管方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322
4.1.1 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监管体系比较研究 323
4.1.2 美国证券监管体系在金融危机后的变革 339
4.2 投资银行买方业务转型和发展研究 348
4.2.1 投资银行买方业务的发展趋势 349
4.2.2 传统卖方业务发展的瓶颈 355
4.2.3 买方业务的主要内容与经营优势 358
4.2.4 发展买方业务的前提与现实路径 361
4.2.5 买方业务与传统卖方业务的互补协作 375
4.3 国内券商产品创新的路径选择:以发展CDS为例 375
4.3.1 券商视角下CDS产品创新的市场背景 377
4.3.2 “中国版CDS”发展近况与问题 379
4.3.3 固守中介本源角色的基础制度设计 382
4.3.4 CDS创新产品构成与定价机制初探 389
4.3.5 CDS创新业务的监管 391
附录 缩写词或简称一览表 395
参考文献 396
后记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