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1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1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含义 2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石与核心原理 5
(三)马克思、恩格斯建设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 11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15
(一)捍卫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5
(二)提出“两种民族文化”理论 17
(三)提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 18
(四)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灌输理论 19
(五)提出“文化革命”的思想 21
(六)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继承性原理 23
三、斯大林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 26
(一)强调坚持先进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 26
(二)科学阐释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功能 28
(三)重视学习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29
(四)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种基本形态 32
一、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32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萌芽 3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成熟 36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45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巩固 45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成就 46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偏差及其教训 5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52
(一)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52
(二)江泽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56
(三)胡锦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63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题研究 67
一、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67
(一)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67
(二)李大钊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严肃解剖 69
(三)李大钊对国民劣根性成因的深入分析 71
(四)李大钊对国民性改造路径和方法的深刻探索 73
(五)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历史地位 79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80
(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81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的当代价值 84
三、邓小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新发展 8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8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88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89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92
四、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及其理论创新 93
(一)将先进文化建设贯穿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全过程 93
(二)将先进文化建设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全过程 96
(三)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98
(四)提出了系统完整的“科教兴国”战略 101
(五)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103
五、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105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05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 108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1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热点问题专题研究 116
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1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 116
(二)新时期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缘由和历史意义 118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20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24
(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124
(二)中国人民广泛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 126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128
(四)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 129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 131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3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对苏东剧变教训的深刻总结 13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134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0
四、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142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我们才刚刚破题 143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广泛学习,具有战略眼光 144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走出思维误区 148
五、艰辛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从历次党代会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 151
(一)党员人数稳步增长 151
(二)党代会时间间隔趋于稳定 153
(三)权力交接走向民主、规范 155
(四)机构设置越来越科学 156
(五)思想理论进一步成熟 158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时代化热点问题专题研究 161
一、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转型 161
(一)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确立及其特点 161
(二)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面临的挑战 163
(三)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加强政治权威的路径选择 165
二、和谐视野中的意识形态创新 168
(一)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 168
(二)和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现状 170
(三)弘扬和谐理念,加快意识形态的创新 171
三、文化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173
(一)进行文化对话,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174
(二)开展文化批判,清除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 177
(三)实现文化创新,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179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原则 181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182
(二)敢于、善于与错误思想做斗争 183
(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183
(四)保持执政意识形态创新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统一 184
(五)保持执政意识形态一定的包容性 185
(六)保持执政意识形态内容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适度张力 185
(七)对执政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定位 186
五、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主要路径 187
(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88
(二)保持党的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 189
(三)融合中、西、马,在实践基础上推陈出新 190
(四)构建执政意识形态传播和灌输的立体网络 192
六、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取向 194
(一)民主 194
(二)法治 197
(三)公正 202
(四)效率 205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大众化热点问题专题研究 209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209
(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回顾及其经验教训 209
(二)正确理解和贯彻“双百”方针 213
(三)知识分子要推进理论创新,具有自觉的历史使命感 218
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20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及其意义 220
(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222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27
三、按照“四以”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 228
(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229
(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231
(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232
(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33
四、保持意识形态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必要张力 235
(一)意识形态世俗性与意识形态超越性的基本含义 236
(二)中国意识形态世俗性趋势及其利弊 238
(三)保持意识形态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协调发展 242
五、驳“告别辛亥革命论” 244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 245
(二)清末新政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247
(三)辛亥革命是有组织、有纲领的民主革命 248
(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49
(五)“告别辛亥革命论”的由来和实质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