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哲学 1
总论 1
第一编 北宋哲学 3
第一章 宋学概论 3
第一节 宋学勃兴的原因 3
第二节 宋学的特色 5
第二章 周濂溪 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6
第二节 本体论 8
第三节 心性说 10
第四节伦理观 12
第五节 结论 13
第三章 邵康节 1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3
第二节 宇宙论 14
第三节 经世论 16
第四节 人生观 18
第五节 结论 19
第四章 张横渠 19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9
第二节 本体论 20
第三节 鬼神观 23
第四节 伦理说 23
第五节 心性观 26
第六节 修养法 28
第七节 结论 29
第五章 程明道 30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0
第二节 本体论 31
第三节 性说 33
第四节 仁说 35
第五节 结论 36
第六章 程伊川 37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7
第二节 宇宙论 38
第三节 性论 40
第四节 知识论 42
第五节 伦理观 43
第六节 结论 45
第七章 程门诸子 46
第一节 谢上蔡 46
第二节 杨龟山 48
第三节 吕蓝田 50
第四节 胡五峰 52
第八章 王安石 5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55
第二节 性说 56
第二编 南宋哲学附元朝哲学 58
第一章 总论 58
第二章 李延平 59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60
第二节 学说 60
第三章 朱晦庵 62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62
第二节 本体论 66
第三节 心性说 70
第四节 伦理说 74
第五节 鬼神论 77
第六节 结论 79
第四章 朱门诸子 80
第一节 蔡西山 80
第二节 蔡九峰 81
第三节 陈北溪 84
第五章 朱子的交友 85
第一节 张南轩 85
第二节 吕东莱 87
第六章 陆象山 89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89
第二节 心即理说 91
第三节 修养论 94
第四节 朱陆的争点 95
第五节 结论 99
第七章 永嘉学派 99
第一节 陈龙川 100
第二节 叶水心 102
第八章 元代哲学 105
第一节 许鲁斋 105
第二节 吴草庐 108
第三编 明代哲学 111
第一章 总论 111
第二章 吴康斋 11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3
第二节 学说 113
第三章 薛敬轩 11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4
第二节 学说 115
第四章 胡敬斋 11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6
第二节 学说 116
第五章 陈白沙 11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8
第二节 学说 119
第六章 王阳明 12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21
第二节 唯心论 122
第三节 良知说 124
第四节 致良知的工夫 125
第五节 知行合一论 128
第六节 天泉证道问答 130
第七节 结论 131
第七章 王门诸子 132
第一节 王龙溪 132
第二节 钱绪山 134
第三节 王心斋 135
第八章 罗整庵 13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36
第二节 理一分殊说 137
第三节 性说 138
第四节 结论 139
第九章 刘蕺山 140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40
第二节 学说 141
第三节 结论 144
第四编 清代哲学 145
第一章 总论 145
第二章 考证学 148
第一节 考证学的渊源 149
第二节 考证学的内容 151
第三节 考证学的名著 154
第三章 黄宗义 157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58
第二节 学说 159
第三节 政治哲学 160
第四节 结论 162
第四章 颜习斋 16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63
第二节 实用主义 164
第三节 政策论 166
第四节 结论 167
第五章 戴震 16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68
第二节 人生哲学 168
第三节 伦理观 171
第四节 结论 172
第六章 理学派 172
第一节 孙夏峰 172
第二节 李二曲 174
第三节 陆稼书 177
第四节 陆世仪 179
第七章 公羊学派 184
第一节 公羊学派的渊源 185
第二节 公羊学派的内容 189
第八章 康有为 19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93
第二节 社会进化论 196
第三节 结论 201
第九章 谭嗣同 202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02
第二节 学说 203
第三节 结论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