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病理学的内容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3
五、病理学的发展 4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5
第一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5
一、肥大 5
二、增生 6
三、萎缩 6
四、化生 7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8
一、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8
二、损伤的类型和形态学变化 9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15
一、再生 15
二、纤维性修复 16
三、创伤愈合 17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2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23
一、充血 23
二、淤血 24
第二节 出血 25
一、类型 25
二、病理变化 25
三、后果 26
第三节 血栓形成 26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6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27
三、血栓的结局 29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29
第四节 栓塞 30
一、栓子运行途径 30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0
第五节 梗死 33
一、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33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33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35
第三章 炎症 36
第一节 炎症概述 36
一、炎症的概念 36
二、炎症的原因 36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37
一、变质 37
二、渗出 37
三、增生 43
第三节 炎症的病理类型 43
一、变质性炎 44
二、渗出性炎 44
三、增生性炎 46
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47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47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48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分型与结局 49
一、炎症的临床分型 49
二、炎症的结局 49
第四章 肿瘤 51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51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52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结构 52
二、肿瘤的异型性 53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54
一、肿瘤的生长 54
二、肿瘤的扩散 56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58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59
一、局部影响 59
二、全身性影响 59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59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0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60
二、肿瘤的分类 61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62
一、上皮组织肿瘤 62
二、间叶组织肿瘤 65
三、淋巴组织肿瘤 68
四、其他肿瘤 69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70
一、肿瘤的病因 70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7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76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7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7
二、病理变化 80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82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82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83
第三节 高血压 8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7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89
第四节 风湿病 9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2
二、基本病理变化 93
三、风湿病各器官的病变 93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95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5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6
第六节 心瓣膜病 97
一、二尖瓣狭窄 97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98
三、主动脉瓣狭窄 98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9
第七节 心肌病 99
一、扩张性心肌病 99
二、肥厚性心肌病 100
三、限制性心肌病 101
四、克山病 101
第八节 心肌炎和心包炎 102
一、心肌炎 102
二、心包炎 103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107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07
一、慢性支气管炎 108
二、肺气肿 108
三、支气管扩张症 110
第二节 肺炎 111
一、细菌性肺炎 111
二、病毒性肺炎 113
三、支原体性肺炎 115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 116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8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18
一、鼻咽癌 118
二、肺癌 119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123
第一节 胃炎 123
一、急性胃炎 123
二、慢性胃炎 12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125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27
第四节 肝硬化 131
一、门脉性肝硬化 131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34
第五节 肠道炎症 135
一、Crohn病 135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35
第六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36
一、食管癌 136
二、胃癌 137
三、大肠癌 139
四、原发性肝癌 141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145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4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6
二、临床表现 148
三、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49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54
一、急性肾盂肾炎 155
二、慢性肾盂肾炎 155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56
一、肾细胞癌 156
二、肾母细胞瘤 157
三、膀胱癌 158
第九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60
第一节 子宫疾病 160
一、慢性子宫颈炎 160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161
三、子宫颈癌 161
四、子宫内膜增生症 163
五、子宫肿瘤 163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 165
一、葡萄胎 165
二、侵袭性葡萄胎 166
三、绒毛膜癌 166
第三节 卵巢常见肿瘤 167
一、浆液性肿瘤 167
二、黏液性肿瘤 168
第四节 乳腺疾病 169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169
二、乳腺肿瘤 170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172
一、前列腺增生症 172
二、前列腺癌 173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75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176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176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177
三、甲状腺炎 178
四、甲状腺肿瘤 179
第二节 糖尿病 180
第十一章 传染病 182
第一节 结核病 182
一、肺结核病 186
二、肺外器官结核病 189
第二节 伤寒 191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93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5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7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98
第七节 血吸虫病 199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203
第一节 淋病 203
第二节 尖锐湿疣 204
第三节 梅毒 204
第四节 艾滋病 207
第十三章 疾病概论 209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209
一、健康的概念 209
二、疾病的概念 209
三、其他相关概念 210
第二节 病因学 210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210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211
第三节 发病学 211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12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212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213
第十四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216
第一节 正常水和电解质代谢 216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216
二、水平衡及水的生理功能 217
三、电解质构成、分布及功能 217
四、体液的渗透压 218
五、体液及渗透压的调控 218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221
一、体液容量减少 221
二、体液容量增加 223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24
一、钾的正常代谢与功能 224
二、钾代谢障碍 225
第十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232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232
一、酸碱的概念 232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233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233
第二节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含义 235
一、血液pH值 235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235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235
四、缓冲碱 236
五、碱剩余 236
六、阴离子间隙 236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236
一、代谢性酸中毒 236
二、呼吸性酸中毒 238
三、代谢性碱中毒 240
四、呼吸性碱中毒 241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242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242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243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44
一、根据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程度 244
二、根据原发病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244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定是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44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及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245
第十六章 水肿 247
第一节 水肿的概念、原因和分类 247
第二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247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 247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49
第三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及发病机制 250
一、心性水肿 250
二、肾性水肿 251
三、肝性水肿 252
四、肺水肿 252
五、脑水肿 252
第四节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53
一、水肿的特点 253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254
第十七章 发热 255
第一节 概述 255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 256
一、感染性发热 256
二、非感染性发热 256
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257
一、发热激活物 257
二、内生致热原 258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259
第四节 发热的临床表现 261
一、发热程度 261
二、发热过程 261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262
一、功能改变 262
二、物质代谢变化 263
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263
一、生物学意义 263
二、处理原则 264
第十八章 缺氧 266
第一节 概述 266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267
一、低张性缺氧 267
二、血液性缺氧 268
三、循环性缺氧 269
四、组织性缺氧 269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70
一、呼吸系统 270
二、循环系统 271
三、血液系统 272
四、组织细胞 272
五、中枢神经系统 274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74
第五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274
一、病因学治疗 274
二、氧疗 275
第十九章 应激 277
第一节 概述 277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 278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279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79
二、急性期反应 281
三、应激细胞反应 282
第四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 282
一、代谢变化 282
二、应激时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变化 283
第五节 应激与疾病 283
一、应激与心脏病 284
二、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 284
三、应激与高血压 285
四、应激性溃疡 285
第六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286
一、消除应激原 286
二、积极治疗应激性损伤 286
三、增强体质抵抗恶性应激 286
第二十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288
第一节 概述 288
第二节 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 289
一、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 289
二、凋亡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89
三、凋亡时细胞的生化改变 290
四、细胞凋亡的调控 291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293
一、氧化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93
二、钙稳态失衡 293
三、线粒体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93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294
一、细胞凋亡不足 294
二、细胞凋亡过度 295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296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296
一、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 296
二、干预凋亡信号转导 297
三、调节凋亡相关基因 297
四、控制凋亡相关的酶学机制 297
五、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297
第二十一章 休克 299
第一节 概述 299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300
一、休克的病因 300
二、休克的分类 301
第三节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 302
一、休克代偿期 303
二、休克进展期 304
三、休克难治期 306
第四节 休克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07
一、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和细胞损伤 307
二、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309
第五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11
一、病因学防治 312
二、发病学防治 312
第二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14
第一节 概述 314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314
一、人体的凝血和抗凝系统 314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原因 315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315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316
一、血液高凝状态 317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317
三、肝功能严重障碍 317
四、微循环障碍 318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经过和主要表现的发生机制 318
一、DIC的分型与分期 318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319
第五节 常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诊断指标 321
一、检查凝血物质消耗的实验 321
二、检查纤溶活性的实验 322
三、检查微血管溶血的试验 323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323
一、病因学治疗 323
二、发病学治疗 323
第二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325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326
一、原因 326
二、条件 326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26
一、自由基的作用 327
二、钙超载 329
三、白细胞的作用 331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32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32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34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34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334
一、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 334
二、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335
三、清除自由基 335
四、减轻钙超载 335
五、其他 335
第二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337
第一节 概述 337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与分类 337
一、基本病因 337
二、诱因 338
三、分类 339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40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341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343
三、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344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344
一、心脏代偿反应 345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 346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347
一、心输出量不足 348
二、静脉淤血 349
第六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50
一、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350
二、干预心室重塑 351
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351
四、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351
五、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 351
第二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353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353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 353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354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54
一、通气功能障碍 354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357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及防治原则 359
一、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359
二、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361
第二十六章 肝性脑病 364
第一节 概述 364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分类 365
第三节 肝性脑病发生机制 365
一、氨中毒学说 365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68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369
四、其他肝性脑病发病学说 370
第四节 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 371
第五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371
第二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374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374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375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375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376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376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377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77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37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81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381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382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 382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82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83
第四节 尿毒症 386
一、尿毒症毒素 386
二、尿毒症引起的功能代谢变化 386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387
附录一 临床诊断病理学基础 389
第一节 诊断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389
一、诊断病理学的任务 389
二、病理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389
第二节 活体组织检查 390
一、病理检查申请单的要求 390
二、活检标本的常见类型及取材注意事项 391
三、标本的固定 392
四、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393
五、常见病理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原则 393
第三节 诊断病理学常用技术 394
一、电子显微镜技术 394
二、免疫组织化学 395
三、原位杂交技术 395
第四节 尸体剖检 396
一、概念及意义 396
二、尸检的程序和步骤 396
三、尸体剖检的注意事项 398
第五节 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基本知识 398
一、目的和意义 398
二、一般程序 398
三、实例示范 399
附录二 人体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 404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06
参考文献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