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凡例 1
第一章 皮黄戏的形成 2
第一节 西皮调、二黄腔考述 2
第二节 皮黄合奏考述 25
第三节 扬州、徽班与皮黄合奏 41
第四节 皮黄戏史湮没不彰原因种种 54
第五节 余论:“四大徽班”述略 61
第二章 进京徽班的嬗变 75
第一节 徽班进京前的京师戏曲舞台 75
第二节 徽班进京以后的艺术表现 80
第三节 徽班昳丽 风调一新 89
第四节 徽班的嬗变 92
第五节 余论:徽班进京与北方戏曲 102
第三章 皮黄戏新秀——京剧 107
第一节 咸同之世名伶述略 107
第二节 同光之世名伶述略 158
第三节 全能型表演体系的形成 209
附论:京剧与昆曲 229
程长庚全能型表演艺术与京剧更新 249
第四章“四大徽班”进京后南方的徽班与皮黄戏 271
第一节 安徽徽班 271
第二节 江苏的徽戏 275
第三节 浙江的徽戏与皮黄戏 304
第四节 两湖的徽班与皮黄戏 316
第五节赣、闽、粤、台湾的徽班与皮黄戏 330
第六节川、桂、云、贵的徽班与皮黄戏 348
附:皮黄腔系剧种表 373
第五章 南方京剧史述 381
第一节 南方京剧形成前上海的戏曲活动 381
第二节 扬州里下河徽班与上海京调皮黄 383
第三节 里下河徽班与南方京剧 386
第四节 同光间的南方京剧 401
第五节 南派京剧的形成 407
第六节 南派京剧奠基人王鸿寿 413
第七节 南派京剧名伶谱 420
第八节 南派京剧坤伶述略 450
第九节 南派京剧与杭、嘉、湖水路班 462
第十节 扬子江两岸的南方京剧 477
第十一节 秦淮歌女与南方京剧 488
附论:简论关羽戏“南派”开山祖王鸿寿 497
张桂轩舞台生活志略 518
南北两派的交流与合作 535
略谈南派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南通里下河班徽京老艺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547
附录 564
梅派艺术的文化底蕴——兼谈梅派艺术创始人的美学思想 564
开拓者的艺术——京剧花旦开山祖梅巧玲简论 574
评说程谭梅 回顾京剧史——对一种京剧史观、京剧美学观的质疑 582
京剧史料学刍议 595
后记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