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室内PM2.5来源与污染控制现状 1
1.1 室内PM2.5来源 1
1.1.1 室内源 1
1.1.2 室外源 3
1.2 PM2.5污染现状 4
1.2.1 2014年大气PM2.5污染状况 4
1.2.2 公共建筑室内污染现状 7
1.2.3 居住建筑室内污染现状 16
1.3 PM2.5污染控制主要法规与政策 19
1.3.1 国外法规与政策 19
1.3.2 国内法规与政策 21
1.4 国内外标准规范 22
1.4.1 环境PM2.5限值标准 22
1.4.2 室内PM2.5限值标准 26
参考文献 27
第2章 PM2.5与人体健康 31
2.1 暴露水平及对健康的影响 31
2.1.1 PM2.5暴露的影响因素 31
2.1.2 室内PM2.5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32
2.2 颗粒物吸入与体内分布 32
2.3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33
2.3.1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33
2.3.2 对呼吸系统的致病机理 34
2.3.3 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 37
2.4 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38
2.4.1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38
2.4.2 对心血管系统的致病机理 39
2.4.3 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42
2.4.4 引发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44
2.5 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46
2.5.1 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46
2.5.2 对免疫系统的致病机理 46
2.5.3 引发的免疫系统疾病 49
2.6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50
2.6.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50
2.6.2 对神经系统的致病机理 51
2.6.3 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 53
2.7 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53
2.7.1 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 53
2.7.2 对生殖系统的致病机理 53
2.7.3 引发的生殖系统疾病 54
2.8 对人体的致突变性、致癌性 56
2.8.1 致突变性 57
2.8.2 致癌性 59
2.9 对人体的氧化损伤 60
2.10 未来发展 61
2.10.1 实验动物资源建设 61
2.10.2 环境治理 62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PM2.5的基本性质及动力学特征 69
3.1 PM2.5与大气气溶胶体系 69
3.2 基本物理性质 70
3.2.1 密度 70
3.2.2 安息角和滑动角 71
3.2.3 润湿性 71
3.2.4 磨损性 72
3.2.5 带电性 72
3.2.6 自燃性与爆炸性 73
3.2.7 光学性质 73
3.2.8 粒径分布 74
3.3 粒子动力学特性简介 77
3.3.1 不同粒径的分类原则 77
3.3.2 粒子的运动 77
3.4 扩散理论简介 82
3.4.1 扩散基本定律 82
3.4.2 在静止介质中的扩散 82
3.4.3 在流动介质中的扩散 84
3.4.4 在外力作用下的扩散 87
3.5 粒子凝聚简介 89
3.5.1 热凝并 89
3.5.2 声凝并 90
3.5.3 电凝并 90
3.6 建筑围护结构缝隙中的运动与受力 91
3.6.1 缝隙内综合受力分析 91
3.6.2 缝隙内气流运动特征 92
3.6.3 缝隙内颗粒物受力与运动 92
3.6.4 颗粒物缝隙穿透特性 94
3.6.5 颗粒物室内沉降特性 99
参考文献 99
第4章 室内外PM2.5污染实测与分析 103
4.1 实测对象及实测方法 103
4.1.1 实测对象概况 103
4.1.2 采样地点选取 103
4.1.3 采样仪器 104
4.1.4 数据处理 105
4.2 北京地区办公建筑污染现状及分析 105
4.2.1 北京办公建筑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实测数据分析 105
4.2.2 北京办公建筑PM2.5污染因素分析 110
4.3 广州地区办公建筑污染现状及分析 118
4.3.1 广州办公建筑室内外PM25污染现状分析 118
4.3.2 广州办公建筑室内外PM2.5污染因素分析 120
4.4 北京与广州实测结果比较 123
4.4.1 气象参数比较 123
4.4.2 室内外污染水平比较 124
参考文献 125
第5章 建筑外窗的缝隙通风特征与评价 127
5.1 常见建筑外窗的结构及开启形式 127
5.2 建筑外窗气密性及相关规范 129
5.3 不同气密性建筑外窗缝隙渗透特征对比 130
5.3.1 建筑外窗构造概况 130
5.3.2 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性 131
5.3.3 室内PM2.5质量浓度比较 132
5.4 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关联模型 134
5.4.1 影响因素分析 134
5.4.2 关联模型建立 135
5.4.3 模型验证 136
5.5 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特征 137
5.5.1 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换气次数计算模型建立 137
5.5.2 换气次数推算结果 137
参考文献 140
第6章 PM2.5污染控制技术 141
6.1 通风 141
6.1.1 技术原理 141
6.1.2 影响因素 143
6.2 滤料过滤技术 144
6.2.1 过滤机理 144
6.2.2 空气过滤器 146
6.2.3 技术性能 148
6.2.4 影响因素 150
6.3 静电吸附技术 151
6.3.1 技术原理 151
6.3.2 技术性能 152
6.3.3 影响因素 153
6.3.4 产品设备 153
6.4 组合控制技术 156
6.4.1 技术原理 156
6.4.2 系统方法 156
6.4.3 核心设备 157
第7章 PM2.5污染控制解决方案 161
7.1 PM2.5室外设计浓度确定 161
7.1.1 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 161
7.1.2 基于“保证率”的确定方法 162
7.1.3 基于“不保证天数”的确定方法 164
7.2 PM2.5室内设计浓度 165
7.3 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 166
7.3.1 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的提出 166
7.3.2 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的理论推导 166
7.4 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在典型空气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169
7.4.1 新风未预处理的集中式系统 169
7.4.2 新风预处理的集中式系统 170
7.4.3 半集中式系统 173
7.4.4 分散式系统 174
7.5 空气净化装置的选择 175
7.6 PM2.5污染控制的系统节能 177
参考文献 178
第8章 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工程案例 179
8.1 中国石油大厦 179
8.1.1 工程概况 179
8.1.2 室内PM2 5控制设计 180
8.1.3 PM2.5控制效果 184
8.1.4 结束语 188
8.2 南京朗诗国际街区 189
8.2.1 工程概况 189
8.2.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190
8.2.3 效益分析 193
8.2.4 结束语 194
8.3 南昌众森红谷一品二期项目 194
8.3.1 工程概况 194
8.3.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195
8.3.3 结束语 197
8.4 湘阴T30酒店 197
8.4.1 工程概况 197
8.4.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198
8.4.3 PM2.5控制效果 201
8.4.4 结束语 204
8.5 上海大宁金茂府 205
8.5.1 工程概况 205
8.5.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206
8.5.3 结束语 210
8.6 武汉汉阳满庭春项目 210
8.6.1 工程概况 210
8.6.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211
8.6.3 PM2.5控制效果 215
8.6.4 结束语 216
8.7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楼 217
8.7.1 工程概况 217
8.7.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218
8.7.3 PM2.5控制效果 219
8.7.4 结束语 221
8.8 北京凯晨世贸中心大厦 221
8.8.1 工程概况 221
8.8.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222
8.8.3 PM2.5控制效果 223
8.8.4 结束语 224
8.9 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225
8.9.1 工程概况 225
8.9.2 项目改造与PM2.5控制 225
8.9.3 PM2.5控制效果 227
8.9.4 结语 229
8.10 长沙远大品管办公楼 229
8.10.1 工程概况 229
8.10.2 室内PM2.5控制设计 230
8.10.3 PM2.5控制效果与检测分析 230
8.10.4 结束语 232
第9章 PM2.5产品检测与试验平台 233
9.1 建筑外窗颗粒物渗透性能测试台 233
9.1.1 功能概况 233
9.1.2 构成与装置 233
9.1.3 方法与评价 236
9.2 组合式空调机组过滤器性能试验平台 237
9.2.1 功能概况 237
9.2.2 构成与装置 237
9.2.3 方法与评价 239
9.3 PM2.5净化装置性能检测系统 240
9.3.1 功能概况 240
9.3.2 构成与装置 240
9.3.3 方法与评价 243
9.4 空气净化器检测用环境试验舱 244
9.4.1 功能概况 244
9.4.2 构成与装置 245
9.4.3 方法与评价 245
9.5 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空气净化设备检测试验装置 248
9.5.1 功能概况 248
9.5.2 构成与装置 248
9.5.3 方法与评价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