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化的侧影 2
文学市场的新机制的形成 2
“春晚”变迁的意义 5
“达人”与“红人” 8
“读经”的两面性 11
“二人转”的成长烦恼 14
“韩流”:给我们造梦 16
“经典”的反思 19
“美国梦”与“中国梦”:《中国合伙人》引发的感慨 24
“跳舞”的启示:“欲望话语”的崛起 27
《步步惊心》与《失恋33天》:时间的想象力 36
《超级女声》——打造中国梦的形象 39
从“硬”的边界进入:《狼图腾》的价值 44
《泰囧》的独特性 48
《泰坦尼克号》与中国 51
《一代宗师》:飘零命运迟暮英雄 54
纪念“贺岁片”十年 61
莫言得奖与文学之变 64
顽主老了:一代人退隐的象征 67
王小波的自由精神 70
第二辑 现化的反思 74
从现代中国发现价值高度 74
钏影楼中 77
两种心情 80
善待历史 83
生命之罪 86
十八岁的回忆:属于我的五四 89
思考的辩证:从钱先生谈起 93
天安门的怀想 96
心里有“鬼” 99
圆明园:痛楚记忆与超越想象 102
远近之别 105
阅读之乐 108
如歌岁月 111
再思柏杨 114
湛然而逝:季羡林先生的意义 117
张暖忻的怀念 121
作为人生哲学传播者的南怀瑾先生 125
第三辑 梦想的追寻 130
“70后”和“80后” 130
“草根”崛起的文化意义 133
“差一半”的诉求需要更多的回应 138
“钝感力”与人生的挑战 142
“鸟巢一代”前程远大 145
“浅思维”文化和生活智慧 148
“死”在我们心中 151
“中产梦”就是“中国梦” 154
“中国梦”的两面 157
生命的邂逅:《一九八八——?》读后 160
师生之间:挑战与应战 164
谁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168
召唤“新青年”的精神 171
正视日常生活的“平淡性” 174
志存高远艰苦学习:青春的责任 177
志愿精神需要发扬光大 180
中国梦在期待新的高度 183
走出样板生活 186
第四辑 当下的追问 190
“海”的内外两边 190
“兼听”的重要性 193
“可释”和“可译”:再思“国学热” 196
“农民工”与城市 199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一百年的责任 203
“傻瓜”形象 206
“市场失灵”的复杂性 209
“危”与“机” 212
从撒切尔夫人谈起:政治人物需要有担当 215
反思“骗子的哲学” 218
旅游大爆发凸显“中产化”降临 221
民意的辩证法 224
清醒认识国情 227
爽快和自信:北京女性的风格 230
网购改变生活形态 233
网络时代的私生活公共化 236
正视“理财时代”的多重效应 238
“盐”里的社会管理 241
“微生活”时代 244
“迎合少数”与“迎合多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