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2
1.1.1 科学问题 2
1.1.2 应用需求 3
1.2 文献综述 4
1.2.1 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简述 4
1.2.2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6
1.2.3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 10
1.2.4 生态足迹定量评估模型 12
1.2.5 生态足迹国外研究进展 18
1.2.6 生态足迹国内研究进展 19
1.3 研究思路 24
1.3.1 研究目标 25
1.3.2 研究内容 25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7
第2章 生态足迹评估框架 28
2.1 生态足迹综合法评估框架 29
2.1.1 人均年消费量的计算 29
2.1.2 人均占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 34
2.1.3 人均生态足迹的计算 35
2.1.4 人均生物承载力的计算 36
2.1.5 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的计算 36
2.2 中国均衡因子的计算 36
2.2.1 全球均衡因子研究 38
2.2.2 基于遥感的植被生产力计算 39
2.2.3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均衡因子测算 43
2.2.4 时间序列下的均衡因子 46
2.3 中国产量因子的计算 48
2.3.1 生态足迹产量因子研究 49
2.3.2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产量因子测算 51
2.3.3 时间序列下的产量因子 55
2.4 转换因子和能地比的计算 57
2.4.1 制成品的转换因子 57
2.4.2 化石燃料消费的能地比 58
2.4.3 水电的能地比 61
2.5 小结 61
第3章 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 63
3.1 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 64
3.1.1 中国1949~2008年生态足迹变化 64
3.1.2 中国1949~2008年生态足迹效率变化 66
3.1.3 生态供需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67
3.1.4 生态供需变化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71
3.2 中国生态足迹变化主导因素分析 73
3.2.1 能源足迹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73
3.2.2 能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分析 75
3.2.3 国内外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77
3.3 中国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 79
3.3.1 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 79
3.3.2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生态足迹比较 81
3.3.3 中国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 84
3.3.4 生态足迹分布及增长区域分异原因初探 90
3.4 中国生态足迹流动性分析 92
3.4.1 国内生态足迹流动 92
3.4.2 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足迹盈亏分析 97
3.4.3 “资源诅咒”与“反溢出”效应 100
3.5 小结 101
第4章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多情景分析 103
4.1 理论基础 104
4.1.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104
4.1.2 动力建模方法 106
4.2 1949~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波动的EMD分析 106
4.3 模型建立 108
4.4 多情景分析 112
4.4.1 惯性发展情景分析 112
4.4.2 稳步调整情景分析 114
4.4.3 快速减少情景分析 115
4.4.4 中国2008~2030年生态可持续能力分析 117
4.5 削减生态足迹赤字的策略分析 118
4.5.1 资源利用循环化:保障“生态-经济”系统畅通运转的策略 118
4.5.2 减量化发展:减轻发展的生态包袱 119
4.5.3 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可供消费的持续产出 119
4.5.4 节约化发展:负责任地球人的生态消费理念 120
4.5.5 生态足迹多样化:消除能源生态赤字的策略 120
4.5.6 重视国际贸易:填补生态赤字的策略 120
4.6 小结 121
第5章 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 122
5.1 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率分析 123
5.1.1 生态足迹效率的空间分布 124
5.1.2 生态足迹效率的时间变化 125
5.1.3 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估 127
5.2 区域发展的生态压力分析 129
5.2.1 中国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130
5.2.2 区域发展的生态压力评估 135
5.3 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 137
5.3.1 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分析 137
5.3.2 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 142
5.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145
5.4.1 “制造业主导型”经济的生态问题 145
5.4.2 运营生态资本、发展生态经济 146
5.4.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经济 149
5.5 小结 151
第6章 研究结论 153
6.1 主要研究结果 154
6.1.1 关键参数的本地化计算 154
6.1.2 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 154
6.1.3 中国生态足迹的情景分析 155
6.1.4 中国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 155
6.2 主要创新点 156
6.3 后续研究及建议 157
参考文献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