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职业心理效能是一种新资本 1
1.1 职业心理效能学 1
1.2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作用 3
1.3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系统 5
1.4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特质 8
1.5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服务对象 10
1.6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影响界限 12
1.7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现实思考 13
1.8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价值实现 15
1.9 职业心理效能学与EAP 17
1.10 职业心理效能学的发展局限 19
第二章 我际关系 21
2.1 资本整理 21
2.2 能力指数 23
2.3 印象管理 25
2.4 类比锚定 27
2.5 认知管理 29
2.6 阶段性价值 31
2.7 体内制度 33
2.8 人格特征 35
2.9 我际关系的六个维度 38
2.10 我际关系中的独特感受 40
第三章 共有取向 43
3.1 关联取向 44
3.2 关注取向 46
3.3 被理解取向 48
3.4 优越感取向 50
3.5 价值取向 52
3.6 评估取向 53
3.7 安全感取向 56
3.8 公平取向 58
3.9 关系取向 60
3.10 需求取向 62
第四章 处境意义 65
4.1 人类多元化中的共性 65
4.2 处境判断 67
4.3 场域中的资源 69
4.4 场域中的立场 71
4.5 场域的系统 74
4.6 场域说服 76
4.7 场域冲突 78
4.8 场域中的效率元素 81
4.9 场域问题 83
4.10 场域的压力 85
第五章 解释风格 88
5.1 信念解释 88
5.2 立场解释 91
5.3 假设解释 93
5.4 我向解释 95
5.5 偏正解释 97
5.6 常识解释 99
5.7 性格解释 101
5.8 标签解释 103
5.9 基因解释 105
5.10 归因解释 107
第六章 积极绩效 109
6.1 绩效区域 109
6.2 效状态 111
6.3 绩效者类型 113
6.4 绩效挂钩 115
6.5 绩效平衡 117
6.6 绩效付能 119
6.7 绩效设计 121
6.8 绩效界限 123
6.9 绩效诊断 125
6.10 绩效功能 127
第七章 交付的意义 129
7.1 交付的价值 130
7.2 交付的内容 132
7.3 交付的类型 134
7.4 交付的动机 136
7.5 交付的风格 138
7.6 交付的仪式 140
7.7 交付的阶段 142
7.8 交付的维护 144
7.9 交付的评价 146
7.10 交付的风险 148
第八章 体系构建 151
8.1 叙事体系 151
8.2 过滤体系 153
8.3 思维体系 155
8.4 能力体系 157
8.5 行为体系 159
8.6 经验体系 162
8.7 自控体系 164
8.8 关系体系 166
8.9 职业体系 168
8.10 定位体系 170
第九章 沟通的幅度 173
9.1 沟通的价值 174
9.2 沟通方式 176
9.3 沟通的关系模式 178
9.4 沟通的限制 180
9.5 语言信息 182
9.6 非语言信息 184
9.7 沟通中的话题准备 186
9.8 沟通的原则 188
9.9 沟通的技巧 190
9.10 沟通的障碍 192
第十章 影响效度 195
10.1 影响的产生 195
10.2 影响的风格 197
10.3 影响的特质 199
10.4 影响的运用 201
10.5 影响的过程 204
10.6 影响的原则 205
10.7 影响决策 207
10.8 影响群体 209
10.9 影响条件 211
10.10 影响的限制因素 213
第十一章 技术应用 216
11.1 问话技术 216
11.2 对话的技术 220
11.3 构图技术 223
11.4 切换技术 227
11.5 补充技术 229
11.6 分析技术 231
11.7 表述技术 235
11.8 测量技术 238
11.9 督导技术 241
11.10 赏识技术 244
参考文献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