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性质 1
西方对城市的定义 1
中国的世界观——传统中国城市的概念 6
“明堂”:中国国都的雏形 11
中国人的城市概念 17
中国理想国都的结构 21
结论 24
第二章 北京的崛起 26
国都的位置 26
中国国都迁移的路径 31
北京的地理形势 37
北京的战略位置 39
明代以前的北京 42
结论 46
第三章 明清时代的北京 48
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 48
明代的北京 50
规划背后的概念 57
理想国都的规划和布局 62
老北京的文化根 67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下的北京城城市规划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73
社会主义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75
社会主义城市的性质 77
十大规划原则 78
空间结构 79
城市规划及其落实 82
北京1949年后的城市规划 84
早期苏联的影响及“改革开放”后的新路向 109
结论:北京的城市规划经验 116
第五章 市域空间增长 119
行政区划与地域的扩张 119
自然地理环境 126
城市发展 133
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141
空间分布特点 149
北京的农村附属区 163
结论 165
第六章 经济发展 170
总体经济发展 170
在国都全面而快速的工业发展的经验(1949~1990) 182
北京市1990年代中及以后的产业转型 194
1990年后北京产业的空间分布特色 201
结论:北京城市经济的问题与前景 214
第七章 人口增长及其分布 217
社会主义关于城市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原则 217
人口变化分期 222
机械增长及其背后原因 231
人口问题 242
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 245
结论:中国城市的人口控制 249
第八章 城市住房及住房改革 251
社会主义的城市住房策略 251
北京城市住房发展实况 260
北京住房的改革过程 273
高层住宅:住宅问题解决办法和问题制造者 275
住房改革第一波:初步商品化、市区重建及出售公房 278
住房改革第二波:住房商品化与住房保障 285
结论:城市住房的新时期 293
第九章 城市环境与旧城保护 296
国都的城市环境 296
主要的环境问题 299
对北京旧城的保护 314
污染的防治 329
城市绿化与生态地理环境整治 334
结论 341
第十章 城市交通:用两条腿走路? 343
前东欧集团国家 343
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 344
1990年前的第三世界国家 345
1949~1990年的北京:一个第三世界的例子 348
北京的道路网 349
公共客运交通 353
市内货运交通 365
1990年后的北京的交通发展 370
公共交通发展 375
轨道交通建设 378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策略 380
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 382
结论 387
第十一章 北京市的社会空间结构 390
城市住宅区域人口的地域分异 390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391
东欧前社会主义城市的居住情况 394
北京的社会区 397
北京社会区的成因 412
结论 413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挂帅与儒家思想——北京的新路向 419
引言 419
为1949年至1980年代的北京问题作出诊治 420
改革开放后北京发展问题的再认识 426
北京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 428
新的发展策略 431
战略阶段和近中期目标 433
首都圈 439
结论 449
第十三章 结论:中国式的“世界城市” 452
北京的文化根 452
1949~1980年的北京 455
1980年后的新发展 462
“新北京,新奥运”:中轴线的延伸与传统的保留和创新 463
结论:中国式的“世界城市”模式? 465
参考文献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