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明代诗文中雅俗两大思潮的互动与消长 18
第一节 雅俗两大思潮互动与消长的轨迹 19
第二节 雅俗两大思潮消长的动因 45
第二章 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说与古文创作 54
第一节 宗法《左传》与“文必秦汉”说 55
第二节 前七子时期“文必秦汉”说的考察 59
第三节 后七子时期“文必秦汉”说的演变 64
第四节 古文创作与古文理论的同步演进 71
第三章 王廷相的诗歌意象论与嘉靖前期诗学演变 86
第一节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的创作时间考 87
第二节 王廷相诗歌意象理论来自诗歌创作上的动因 93
第三节 嘉靖前期诗风的转向与王廷相诗歌意象理论的意义 99
第四章 王廷相诗歌意象理论与气学思想的交融及艺术哲学的意义 105
第一节 诗歌意象的本体论与“气者造化之本” 106
第二节 诗歌意象的特征论与“生有有无”及“虚实皆气” 110
第三节 建构诗歌意象的方法论与“会于人事”及“会通冥契” 113
第五章 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 119
第一节 “毗陵诗派早知归”——问题的提出与考察 120
第二节 明代毗陵诗派成员考 124
第三节 明代毗陵诗派的理论与创作特色 135
第四节 对“毗陵诗派”的认定及其在嘉靖前后诗学演变中的意义 143
第六章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所记主人考论 148
第一节 《任光禄竹溪记》所记主人与创作时间考 148
第二节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的创作心态和记主的人格精神 153
第七章 明代嘉靖年间散文的时代风骨 161
第一节 相聚在“风骨”旗帜下的秦汉文派和唐宋文派 162
第二节 嘉靖年间两大社会悲剧与“风骨”散文的两大主题 170
第三节 散文风骨的新内涵——儒家节义与启蒙精神的融合 175
第八章 王世贞在士商契合中转向俚俗与性灵 180
第一节 将视角由庙堂士林转向商贾市井 180
第二节 在转向俚俗、畅舒心志上的士商契合 185
第三节 “务谐俚俗”、抒发性灵的文学创作 191
第四节 明代小品文与现代小品文接轨的前驱之一 194
第九章 商贾与汤显祖及其文学启蒙思想 198
第一节 亦儒亦侠的商贾艺术形象 198
第二节 在睁眼看贾胡中转换视角 202
第三节 融合商贾之气的士人心态 206
第四节 《牡丹亭记·谒遇》中柳梦梅观看贾胡珍宝而“开怀抱” 208
第十章 “随其所宜而适”哲学思想与徐渭的雅俗文学理论 213
第一节 “随其所宜而适”——对朱熹《大学》《中庸》章句的突破 214
第二节 在“天理”与“人欲”上“随其所宜而适”——文学上的“本色”论 219
第三节 在“古”与“今”上“随其所宜而适”——文学上的发展观 225
第四节 在“雅”与“俗”上“随其所宜而适”——文学上的“越俗越雅”论 229
第十一章 明代文学思想转型期王世贞与徐渭之比较 234
第一节 从两首咏物七绝说起 234
第二节 吴越文化背景下王世贞与徐渭的异同 240
第三节 王世贞的“剂”与徐渭的“畸” 248
第四节 艺苑地位的变迁与徐、王的历史价值 255
第十二章 “德、才、色”主体意识与明末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 258
第一节 “德、才、色”女性主体意识的复苏 259
第二节 情兼雅怨的家族女性文学群体 264
第三节 情绵意深、雅丽多彩的群体诗风 267
第十三章 吴伟业的负恩愧悔心态及其雅俗文学创作 274
第一节 从《临终诗》其一说起 274
第二节 报恩及愧悔心态与诗歌艺术精神 279
第三节 报恩及愧悔心态与戏剧美学风貌 283
第四节 吴伟业负恩愧悔的情感线索在明清性灵思潮演变中的作用 288
第十四章 “一与多”的思路和吴伟业《圆圆曲》的主旨 293
第一节 “一与多”的哲学与美学传统 294
第二节 探究《圆圆曲》主旨的新思路 300
第三节 “讲求益密,而寄托益深” 304
第十五章 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 309
第一节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盛开”的江南民间文学时尚风景 310
第二节 诗情画意的江南水文化 313
第三节 江南情歌——男女“私情谱” 315
第十六章 民歌与徐渭及明中后期俗文学思想 318
第一节 徐渭五首拟民歌的文献价值 318
第二节 徐渭有关女性文学创作的矛盾 320
第三节 徐渭拟民歌与俗文学思想 322
第十七章 明清民歌时调视野下的商贾形象 326
第一节 新兴经济力量与时尚诗体联姻中商贾形象的多样性 326
第二节 塑造商贩形象时在多种文体互动中彰显民歌的活力 333
第十八章 明清区域商贾与文学互动研究 339
第一节 明清区域文学研究的成就和缺憾 339
第二节 加强明清区域商贾与文学互动中的特色研究 342
第十九章 士商契合与古代文学思想的演变 349
第一节 士商契合与文人心态的演变 349
第二节 士商契合与中唐以后文学理论批评 357
第三节 儒商精神及个性自由与雅俗文学创作 366
后记 373